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微信對新型社交關系建構的影響研究【2】

朱雲龍
2018年05月17日13: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微信對新型社交關系的影響

(一)微信對新型社交關系的增進

社交是微信發展的原點,微信用戶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成為中國互聯網社交的頭號應用平台,也標志我國的社交網絡由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變化發展。微信對社交關系的增進表現在以下方面。

1.增進用戶間的交流聯系。微信在用戶之間快捷連接,幫助好友隨時聯絡。通過微信,社交得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決人們現實社交中的障礙。一是不斷整合關系網。微信較強的吸附能力,人際網絡效應顯著增強,使其他社交平台好友向微信集聚,不斷整合手機通訊錄、QQ、微博、論壇等社交網絡的人脈資源,加深微信好友間的互動,69.2%的用戶表示微信“增加了與親友之間的互動,親友間聯系更緊密”[1]。二是高效展示生活動態。朋友圈功能高效展示生活動態,方便好友增進了解、集聚話題,維系和加強了社會關系。據調查,61.4%的用戶每次打開微信時會瀏覽朋友圈,關注好友動態,超6成用戶最關注的朋友圈內容是“好友的個人生活展示” [1]。三是增進友誼培養健康愛好。微信使得人們在各種好友圈中找到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在分享互動中增進友誼,同時也增加了現實生活中的互動和交往。用戶可以通過關注微信運動公眾號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數,可以看到朋友的運動情況,同時也可以和其他用戶進行運動量的PK或點贊。好友運動狀態的互動,更加激發健身的興趣,引起微信用戶的健身熱潮。在使用微信運動的用戶中,近兩成增加了運動量並表示更關注健康、35%增加了朋友互動。微信讀書促進好友間閱讀交流,分享點評,通過朋友圈等方式互相傳播,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世界,在微信讀書用戶中,41.3%增加了閱讀時間、40%增加了閱讀量、32%增加了分享互動[1]。

2.穩定關系鏈不斷膨脹。微信降低交流成本,使溝通更便捷,為用戶拓展交際圈提供更多可能,不斷拓展了個體的社交邊界。根據人類學經典的“鄧巴數字”理論,人類精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交際關系的人數上限為150人。據調查,2016年微信用戶平均好友數量達194人,多數微信用戶的好友數已突破“鄧巴數字”限制。隨著技術和模式的不斷創新,微信正在挑戰傳統理論,不斷突破穩定關系的好友數量,關系鏈不斷膨脹。

3.關系圈子不斷延伸。新社交圈子的建立,提供了較為完整的陌生人際交往機制。隨著微信在社會中的應用,也依照人們的需求和社交目的不同,在社會交往層面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微信好友從熟人關系擴展向更多涉及工作與服務的泛關系,職業社交成為重要一環。據企鵝智庫發布的研究報告,微信社交的最新趨勢,顯現從熟人社交到泛關系社交的變遷。微信作為一個溝通工具,近年來不斷幫助用戶拓展關系鏈的上限,由“強關系鏈”向“弱關系鏈”延伸,社交重點由家人、好友向泛工作關系網絡延伸。57.22%的受訪者表示新增好友多為泛工作關系。其中,擔任企業管理崗位的受訪者中,有高達74.3%的用戶表示,新增好友多為同事或同行。職業社交已經成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環[1]。

(二)微信給新型社交關系帶來的問題

智能手機在便捷人們溝通和生活的同時,對社會帶來很大的沖擊,也產生新的社會問題。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過載”,張志東認為大科技時代的智能產品給人們帶來的隱憂包括健康過載、信息過載、人際過載[3]。微信在構建新型社交關系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問題。

1.降低了人際交往質量。一是人際關系的過載,導致好友的親密度下降。微信既帶來了高效的社交,也使信息量空前增加。據調查,3.8%的用戶表示虛擬社交較為浮躁,降低了人際交往質量[4]。微信聯系人太多,有的甚至超過千人,每天發來海量的消息,有時反而會淹沒了很重要的朋友的消息,漏了及時回復。我們可以用一秒鐘聯系上天涯海角的朋友,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失去了對朋友等待的耐心,反而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遠了。二是信息“碎片化”帶來的注意力瓦解問題,一定程度減少了社交的情感溝通,削弱了人際互動的強度。有的微信用戶會發消息測試自己是否被好友刪除,這體現自身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且讓對方心涼,產生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三是虛假的溝通和營銷轟炸,給人帶來反感。微信拉票讓人際關系變得膚淺。伴隨著“投票”消息的刷屏,很多人都是礙於情面,不得不去投票。隨著投票數量要求的增高,還被強制要求繼續向外傳播、擴散,最終導致用戶產生強烈的抵觸感,不勝其煩。“拉票”用人情出賣誠信,急功近利和對公平公正的破壞造成自身誠信度的下降,讓人際關系變得膚淺[5]。還有朋友圈各種“點贊”的異化,帶來虛假友情的負累。代購和微商在朋友圈和對話框的營銷轟炸,給人帶來反感。四是通過微信結識了新的朋友,難以向現實生活延伸,許多臨時構建的“弱關系”比如為培訓、郊游、育兒等建的群,社交活躍度隨著事情的結束逐漸下降、淡化,又不好意思退群,最終成為令人不舒服的“僵尸關系”。泛社交關系較難轉換成現實生活中的熟人關系,如果不能為好友提供“親密”或“有用”的信息,將被排在人際關系鏈的尾部,最終被沉澱和冷卻。

2.身心健康隱患。一是影響身體健康。手機上刷微信似乎永遠刷不完,一拿起就放不下,手機填滿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也使整塊時間碎片化,影響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特別是影響睡眠。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容易造成頸肩部肌肉僵硬、痙攣,時間久了,就可能會導致頸椎曲度變直、頸椎間盤突出等,也可能出現探脖等體征。據報道,我國約有1.58億人飽受頸椎病之苦。二是影響心理健康。微信依賴症和強迫症的產生。9.3%的用戶表示打亂了原有生活節奏,表現為每天都很忙,因為他要用心經營、維護微信朋友圈或公眾號。5.5%的用戶表示碎片化的使用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3],產生微信依賴症、微信強迫症,導致亞健康。微信的沉溺導致了封閉心理,虛擬交流產生情感障礙,產生孤獨感,朋友圈的熱鬧與現實孤獨、冷漠形成反差。在美國,年輕人一起出去玩的時間(Hang Out指數)在過去的十年中從33%下降到了16%,年輕人變得更“乖”了,但也變的更孤獨,面對更多的心理問題和社交缺陷。而在過度使用手機方面,中國僅次於美國,每天在工作之外平均使用網絡3.5小時[3]。

3.內容失當和隱私泄露問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問題變得更為尖銳。微信上的傳播內容,存在謠言、暴力、侵權等問題,有使用不當造成隱私泄露,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隱私信息進行犯罪,如通過陌生人交友功能結識或誘騙陌生人,繼而與其交友、約會、進行性交易、賭博,甚至詐騙、盜竊、搶劫等,許多沒有經歷PC互聯網時代洗禮的“新菜鳥”,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用戶,他們缺乏PC互聯網的虛擬和現實之間形形色色的洗禮,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弱,正在成為虛假信息、碎片化社交、假新聞、詐騙和手游沉迷等新問題的“犧牲品”,出現“坑害中老年”的朋友圈謠言問題[3]。還有一些由於軟件技術漏洞造成財產、信息安全的問題,如曾出現的微信理財、紅包、支付安全等問題,技術漏洞成為微信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