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背景下“金話筒”獎評獎規則變化趨勢研究【2】
三、“金話筒”獎評獎規則變化原因分析
(一)媒體環境的變化
在全媒體背景下,尤其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新媒體正在蓬勃發展、勢不可擋,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在現如今的時代中,受眾的休息時間普遍呈現碎片化狀態,新媒體環境下,移動設備終端的風靡更加符合受眾的信息接收要求[2]。受眾不僅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接收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對於節目的自主選擇性也越來越強。新媒體的影響在廣播節目中的體現尤為明顯。在以往的傳統媒體中,廣播節目是在固定時間段內由廣播電台進行播出,受眾必須通過收音機進行收聽,而且無法重復收聽。在新媒體環境下,手機、平板電腦等可移動設備使受眾不但可以隨時通過各種電台軟件收聽廣播節目,還可以進行點播、選擇節目回放和重復收聽。另一方面,由於新媒體不需要過於復雜的設備條件,過於專業的技術支持,這給主持人和其他節目制作機構創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也給那些優秀的新媒體作品參與金話筒獎的評獎提供了更多的契機。
媒體環境正處於一個由“舊”向“新”的變化過程中,金話筒獎作為中國播音主持界唯一的國家級獎項,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開始把關注點轉移到新媒體上,評獎規則同樣正在經歷一個由“舊”向“新”的改變——在涉及傳統媒體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利用新媒體制作的優秀節目。
(二)受眾群體消費心理的變化
廣播電視媒體與受眾的關系如同市場與消費者一樣。“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聽眾和觀眾是作為廣播電視媒體的唯一消費者,這就要求無論是廣播台還是電視台,因其所要達到的傳播目的和效果,都要去“生產”受眾需要的“商品”。受眾的消費心理的變化反映了受眾傾向於對什麼類型的節目更感興趣。
首先,受眾消費心理趨向“新奇”。“新奇”拆開來解釋的話,“新”即為信息時效要新,“奇”即為信息內容要奇。盡管綜藝類、娛樂類節目在螢幕上層出不窮,但無可置疑的是新聞類節目依然在媒體中佔據著不可撼動的主流地位。這是由於受眾追求“新奇”的消費心理導致了他們希望獲得最新的事實變動狀況,了解身邊發生的最新信息。直播、轉播、訪談等多種多樣的新聞節目形式也更好適應了不同受眾傾向接受新聞信息的不同方式。
其次,受眾消費心理趨向“認知”[3]。隨著國民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受眾的“認知”欲望越來越強烈。受眾希望能夠通過新聞類節目所報道的社會各界及或國內外新聞信息中獲取關於科學、政治、教育、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和多種類型的豐富知識,對於受眾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身對於知識的渴求。
最后,受眾的消費心理趨向“認同”。“認同”心理是指個體對目標的認同從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這一心理狀態可以激發肯定性的情感。新聞節目所報道的事實內容、所報道的對象、所反映的情感和觀念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受眾自身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就構成了眾“認同”的消費心理,使受眾更容易接受、關注和選擇讓自己產生“認同”心理的新聞節目及內容。
由此可見,在金話筒獎的評獎規則變化趨勢中,新聞類節目的獲獎比重逐步超越綜藝類、娛樂類等其他節目類型,這與受眾群體的消費心理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