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背景下“金話筒”獎評獎規則變化趨勢研究
摘 要:金話筒獎是中國播音主持界業內最高級別的獎項,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媒體大環境的影響,金話筒的評獎規則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從金話筒獎評獎規則的變化趨勢中,通過媒體環境變化、受眾消費心理的原因分析,展望未來主持人如何從轉變觀念、強化內涵、提升能力等方面提升自我競爭力。
關鍵詞:金話筒獎﹔全媒體﹔主持人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70-03
一、引 言
金話筒獎成立於1993年,是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主辦的,經國家廣電總局上報中宣部批准的中國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級的大獎,也是目前我國國內播音員主持人業內的最高獎項和最高榮譽。金話筒獎的參評者為中國大陸地區各廣播電台、電視台在編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經歷的專職主持人。
金話筒獎自1993年至2003年這十年期間,採取兩年一評的評獎方式,下設三類獎項,分別是特殊榮譽獎、廣播金獎和電視金獎。到2006年,金話筒獎晉升為國家級獎項之后,評獎方式演變為一年一評,下設獎項與之前相比也有所不同,調整為廣播播音員主持人各十名、電視播音員主持人各十名、廣播播音作品五件、廣播主持作品五件、電視播音作品五件以及電視主持作品五件。
金話筒獎專業性強、權威度高,涉及節目范圍廣,評選標准嚴苛,對於主持人來說具有極大的激勵性,是極大的精神獎勵,遠勝獎項所帶來的經濟以及職位升遷等方面的物質獎勵。獲得金話筒獎的殊榮對於主持人來說不僅是對其業務能力的一種認可,同時也是對其工作態度的一種肯定,更象征著獲獎主持人能夠在中國播音主持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二、“金話筒”獎評獎規則變化趨勢
(一)中央媒體比例有所下調
自第三屆至今,中央級、省級、市級媒體獲獎比例分別為34.45%、50.19%、15.36%,省市級媒體的獲獎比例遠超中央媒體[1]。而從受眾關注較多的獲獎電視作品及主持人方向來看,1993年至2003年的6屆金話筒獎電視金獎獲獎者中,央視主持人所佔據的人數總額為26人,約佔總人數比重的43.3%。2006年至2014年期間的9屆中金話筒獎電視金獎獲獎者中,央視主持人所佔據的人數總額為19人,約佔總人數比重的21.6%。由此可見,金話筒獎的評獎規則呈現在一定程度上下調中央媒體的獲獎比例,提升省市級媒體的獲獎比例的趨勢。
(二)新聞節目獲獎數量增多
在早期金話筒獎的評選中,綜藝節目、少兒節目、娛樂節目等節目類型較為盛行,頻頻獲獎。如王小丫的《開心辭典》、楊瀾的《正大綜藝》等。而在后期的金話筒獎評選中,上述類型的節目獲獎數量發生了一定的縮減,逐漸佔據主流地位的是新聞類節目。新聞類節目其中有包括著多種多樣的節目形式——說新聞、新聞訪談、新聞評述、直播、轉播等各類形式。如朱丹的《新聞夜航》、章艷的《直播港澳台》等。金話筒獎的評獎規則呈現減少綜藝類等節目的獲獎比重,轉而更加側重於新聞類節目的趨勢。
(三)逐漸開始關注新媒體節目
金話筒獎的獲獎作品中,除了有中央媒體、省市級媒體制作播出的節目外,由其他各類節目制作機構所制作在廣播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同樣也有機會參與金話筒獎的評選。如2012年第十三屆金話筒獎中,曾奎以首個播客節目《new radio之老友記》獲獎。金話筒獎評獎規則呈現在涉及傳統媒體之外,逐漸開始關注新媒體作品的趨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