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4期

從《國家寶藏》看電視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發展【2】

王帥琦
2018年05月17日13:4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文博節目年輕化呈現

《國家寶藏》於2017年12月3日首播,播出后贏得受眾一致好評,首播24小時內豆瓣評分高達9.3分。超高的人氣不僅是對節目的認可,更是對節目所傳達的文化理念的認同。從電視節目營銷角度來講,最具有潛力的人群就是青年人群,佔領了青年人群就相當於佔領了未來發展的市場[3]。《國家寶藏》之所以能夠成功吸引一大批年輕化的受眾,原因在於兩點:一是節目運用現代化的講述方式,激發年輕化受眾的關注﹔二是節目整體舞美、技術視頻、舞台等一系列視聽效果,讓受眾感受到這個節目十分年輕化。

《國家寶藏》首期節目播出后,在網上傳播最火爆片段當屬明星扮演乾隆這一角色,講述文物各種釉彩大瓶前世故事。明星演繹的“迷之自信”的乾隆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節目中風度翩翩的乾隆一心想要打造出集中國瓷器之大成的瓶瓷,卻被黃公望等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名人反對,甚至連自己親生父親雍正也現身表達出反對態度。這一段的演繹被網友稱之為“3D環繞DISS”,同時《國家寶藏》款表情包也孕育而生,活躍在年輕人的朋友圈中。

電視作為直觀的視聽媒介,聲畫是電視造型語言的基本元素,唯有視聽語言、舞美設計等多方面均與節目定位風格契合,方能營造最大程度地調動節目氛圍,助力節目效果。實力派節目的主創團隊和節目創新內容是這檔節目的軟實力,那麼舞美、燈光、音樂等細節方面則是節目年輕化的硬條件。《國家寶藏》視聽抓人,效果震撼,整體是一檔氣質十分年輕的節目。《國家寶藏》演播廳運用LED開合車台、天軌吊裝及移動設備、全息影像技術、冰屏柱等先進技術達到視覺藝術觀賞性與藝術性兼備。當《千裡江山圖》展映在演播室全屏LED中時,一眼望去國寶級文物的精美透過屏幕迎面扑來,嘆為觀止。《國家寶藏》在音樂音響等聲音元素中也表現出年輕化的特色,節目中每段不同的場景都會有不同的背景音樂進行烘托。節目開場由低沉牛角號發聲,立刻營造出一種庄嚴肅立的氛圍,隨后鼓聲、琴聲、絲竹等聲音紛紛襲擊觀眾的耳膜。《國家寶藏》通過干淨純粹的音樂,搭配立體多維的舞台設計,讓珍藏於博物館中珍貴的文物走到聚光燈下,走進大眾的“客廳文化”。

四、堅守匠心,文化傳承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成為時代的口號。“工匠精神”是指生產者在制作或工作中嚴謹專注、注重創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與品質[4]。《國家寶藏》制作團隊用“主人翁”精神為受眾呈現一檔精致的電視節目。節目總導演於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寶藏》最早策劃是2015年,但當時所創作的方案早已推翻,兩年間節目形態一改再改,創造出一個新的理念想法又將之推翻,不斷打磨和創造才有今天受眾所看到最終版《國家寶藏》。於蕾和她的制作團隊,踏踏實實地做好一件事情,正是匠心精神的體現。

2016年,總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在堅持正確導向、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傳統廣電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一體共生,盡快實現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從簡單相“加”邁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轉變[5]。《國家寶藏》充分利用融合媒體的優勢,進行多元化覆蓋,擴大節目影響力。“工匠精神”中“智技合一”就是指將智慧與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創造精神和理想狀態,電視媒體人要勤於思考如何融合傳播平台,運用技術將網絡視頻推送平台與電視媒體相結合,形成點對點式的互補性傳播。《國家寶藏》不僅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還在其他門戶下的騰訊視頻、嗶哩嗶哩網站設立專門帳號,借助年輕化網絡傳播方式的力量弘揚傳統文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融合改變傳統電視節目播放形式,《國家寶藏》以內容為王,吸取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之處並以電視化方式呈現,喚醒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結 語

美國社會學家拉斯維爾(Harold Lasswell)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傳承社會文化性”,也即“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將知識、價值觀和規范一代一代地在社會成員中傳遞下去,通過這種傳承文化的功能使社會在擴展共同經驗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地凝聚起來”[6]。《國家寶藏》打破傳統文博類節目固有思路,敢於創新,使陳列在博物館中文物“活起來”,讓受眾在觀看文物時,產生一種親切感和熟悉感,彰顯了“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的高遠情懷。

參考文獻:

[1] 董祖斌.讓文物“活”起來的機制及方式初探[J].清江論壇,2017(02):23-26.

[2] 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M].新疆:作家出版社,1996:70.

[3] 王宋.新時期電視節目發展的年輕化回歸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5.06(10):117.

[4] 張允,卜鵬.論電視傳媒生態變革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中國電視,2017(05):37-40.

[5]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就〈關於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答記者問》[EB/OL].http://www.sarft.gov.cn/art/2016/7/18/art_166_31298.html,2016-07-18/2017-12-22.

[6] (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1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