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自媒體基因的傳統出版
摘 要:眾媒時代,付費閱讀的主流發展為內涵型、知識化,形式偏向為人們節省時間的服務型。這基於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中產階層的崛起,知識焦慮催生了知識服務。傳統出版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深耕專業,注重賦能,融合發展,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機制,走一條有自媒體基因的傳統出版之路。
關鍵詞:自媒體﹔中產階層﹔傳統出版﹔賦能﹔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127-02
一、引 言
近年來,紙媒出版一直是被唱衰的對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似乎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蛻變。從“讀書時代”“讀圖時代”,到如今的“讀屏時代”,紙媒在走下坡路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否真的會被新媒體取代,答案是否定的。科技讓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閱讀的方式變了,這種形式的變化必然引發內容的變化。但如能從中發現新的需求、總結新的規律,調整出版策略,傳統出版會有另一番天地。
二、自媒體引發的新趨勢
當下,一部手機幾乎能滿足所有的閱讀需求,文字、視頻、音頻,評論、互動、筆記、點贊。眾媒時代,閱讀是個全民參與、多元媒介並進的過程。近兩年,野蠻生長的自媒體可以說是新閱讀方面的急先鋒,其變化和發展趨勢對傳統出版有很重要的啟示。
(一)強者越強、頭部機構化
從自媒體誕生之日起,便一直聲稱將取替傳統出版,以個性化、大眾化、時效性的方式徹底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然而近兩年,自媒體的日子並不好過。諸多調研機構的研究發現自媒體引以為傲的閱讀量正在消失。2016到2017年,多數公號的閱讀量爆跌,截至2017年底很多大號的閱讀量已跌至3%。
前期的野蠻生長導致內容過剩,自媒體還未沖擊傳統出版,便迎來了自身的大洗盤。不突出的公號或停或艱難維持,而羅輯思維、混沌研習社這樣的頭部大V反而融資成功,走上企業化、機構化的道路。事實証明,無論何種閱讀方式,有價值的內容永遠是核心,而參透用戶的需求和痛點,精准、個性化地呈現才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二)音頻化普及、主打知識化
成功的自媒體都有其套路,音頻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如得到App的所有專欄、精品課和“每天聽本書”都以音頻方式呈現,解放了用戶的雙手,一邊做事一邊聽,有效利用碎片時間。且文本和圖文區在音頻菜單的下方,方便用戶查找資料,復習重點。
而知識化是其另一大特點。本年度,自媒體開始進入論文搜引,未來職稱論文的發表除了期刊和報紙,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喜馬拉雅等音頻網站不再主打相聲或小說聽書,各類經管、人際學、心理學課程佔據首屏推送。而一直靠網紅作秀的直播平台,也紛紛推出知識、技能、教育類內容,催生出荔枝微課、知乎Live等知識類直播平台。
(三)付費常態化、社群經濟凸顯
幾年前,傳統出版人曾斷言數字出版短期內不可能有大作為,因為國人已經習慣了網上免費的東西,沒有付費的習慣。然而今天所有的內容平台都加入了付費訂閱,得到App、知乎Live、喜馬拉雅FM……以得到App的“五分鐘商學院”專欄為例,訂閱單價199元,2018年初累計訂閱數八萬余,僅這一項估值就高達一千六百萬左右。
而用戶花錢不僅能聽課,還能其他用戶一起交流,主講人會關注討論區,挑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正課中予以解答,這就形成了一個有參與感、互動性的社群。有些社群還進行線下活動,衍生出一個平等、活躍、可擴展人脈的社交組織。羅輯思維的“羅友”以及其催生出的吳曉波頻道、混沌研習社等,都有這種用戶自組織、自成長的模式。社群影響力的壯大,也使用戶的忠誠度更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