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慶祝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訪談”之二

【組圖】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顏世貴做客人民網【3】

2018年05月23日10:38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1979年,湖南郴州臨武縣童子村村民給人民日報寫信,請求派記者去看看

 

接到來信實地採訪

寫內參解決群眾吃水難題

主持人:這是一件事情。還有一個是針對您當時在湖南郴州臨武縣童子村的報道,幫當地老百姓改變了他們命運的典型事件。因為您常說,記者不僅僅應該報道事件,還要去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湖南童子村的事件,給老百姓解決問題的事件之后,會有一些新的感觸嗎?

顏世貴:事情是這樣的。1979年,人民日報接到一封群眾來信,要求人民日報派記者去看看他們。這是個邀請信,沒有說解決問題。都是老百姓自己按上手印的。還有告訴我們,記者來,怎麼走,保証記者安全。接到這個信以后,領導派我和歐慶林兩個人去,我們比較年輕。當時領導就說你們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后來我們雷厲風行,趕快買票,買的坐票,從北京到郴州坐了40多個小時,下來以后我們就打聽,先住下來,問地區招待所在哪裡?住下來兩點鐘了,到第二天,跟地委說了一下,我們開了一個座談會。但是我們不敢講收到一封群眾來信。我們就說想來問問,最近這段時間,郴州地區怎麼樣?特別是農村裡怎麼樣。

主持人:你們要亮明身份嗎?

顏世貴:身份要亮明。過去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必須有介紹信的,他知道我們是記者。就跟我們講,這兩年干旱,臨武縣那裡是山區,條件更不好,后來我們心裡就有底了,大概群眾開始困難了,不是其他的問題。后來我們從郴州坐車子到了臨武縣,也有二三百裡路,去了把這個情況一說,又開了一個座談會,縣裡很重視,縣長都來了,就講這兩年天氣不好,干旱、缺水,很困難,后來我們說到童子村這一帶,他認為情況最差,最差的就是他們。后來就到公社,到了公社,讓他們談談情況。公社在的地方條件很差,是一個破廟,廟裡辦公,沒有地方。招待我們的開水是人家小伙子從兩三裡地挑過來的,一擔水一毛錢、兩毛錢,人家還不挑呢,后來把情況一講,最困難的就是童子村,童子村是一個自然村,山坳子裡面,這個村有三個生產隊,大概一百多戶人家,五百多口人,產糧沒有多少,1977年口糧才人均320斤,人均收入400多元,這兩年都是二百多斤,又少了,收入隻有35塊錢,我們一聽這麼差勁。這個時候天太晚了,當時縣長也跟著我們,縣裡報道組、宣傳部長、公社書記、社長全跟著,后來我們提出來,我們到村裡去看看,那個公社離村還有十幾裡路,都是山路,帶著手電筒。我們提出來,他們不好說什麼。因為記者沒到他們那裡去過。去了后,家家戶戶收工都回來,就做飯、吃飯。因為也沒有電燈,后來一家家敲門,家裡的燈昏暗得很,我們帶著手電筒看看,吃得很簡單,地瓜葉子,還有稀的東西,也沒有菜,都是辣椒之類的東西。穿得也不多,小孩子們蹲在火盆邊烤烤火,家裡的床破破爛爛,沒有什麼東西,當時看到心裡挺難受的,我們一家一家走,縣長跟我們走,縣長一句話沒說,他沒想到老百姓的生活那麼困難。

什麼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沒有水。沒有水這麼窮。他們家裡一盆水要用好幾次,洗臉、做菜,最后不能倒。節約到這種程度。是水的問題,相當窮。第二天我們開座談會,縣長來以后,趕快跟縣裡有關部門打電話,讓他們過來研究,我估計他們也沒有來過。第二天開會討論,一開會一明確就是水的問題。他那個地方,喀斯特地形,老百姓吃水怎麼辦?原來吃的山塘下游的水,不太干淨,但是有水,干旱的時候,塘裡沒有水了,就派人基本上要到幾裡路以外挑水,一天走幾趟,他們工夫就用在這個上面。

主持人:沒有水,他們生產生活沒有辦法開展。

顏世貴:庄稼沒法收。去了以后很清楚就是水的問題,這個水的問題不是現在的問題,一直以來的問題。這個問題挺大的。我們開了座談會,就清楚了,清楚以后,我跟同事說咱們兩個能不能幫幫人家。當時我在人家家裡走的時候,都要流眼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我也是農村人,但是我沒有見過像這樣的。我們兩個再來研究,沒有馬上走,后來他們反映,一個是他們附近也是有水源的,一個在他們西邊,有幾裡路遠的山坡上,那個引過來要費很大工夫,這個工程太大。還有一個就是在他們附近有一條河,水很清,流量很大,但是被三十裡遠的一個錫礦污染到了,上游排的廢水和廢渣到了這個湖裡,庄稼都不能長。后來我們一聽,又到了礦上去調查,了解情況,到底是怎樣?我們提出來,你們生產不能污染下游,要想辦法解決。回到北京以后,我把情況簡單寫了一下,跟領導報告了一下,他就批了幾個字。就是值得提倡,記者不光要寫稿,還要做實際工作。后來我們寫了一篇內參,李先念批的,那個影響大,省市都重視起來了。最終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后來派工程隊下去了,礦裡也參加,上面撥款撥了不少錢,當地老百姓喝上了水。特別感動。他們為什麼叫童子村呢?他們山邊有五個巨石,其中立在中間的一個很高,是一個大的,旁邊是四個小的,彎腰環抱大的,他們起個名叫童子朝拜。因為當地有一個說法,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缺水,希望有一個能人,能夠在一片干裂的土地上點化一下,能夠出現甘泉嘩嘩流出來,使老百姓有水吃。這個童子村也從這裡得名的。有水吃了以后,村民后來寄了一個錦旗給人民日報,上面有八個字:時代楷模、人民喉舌。

26年后,我又去了童子村看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我看到家家有自來水,我進了村子,放鞭炮,歡迎記者來,在門庭貼著對聯,把我們兩個記者的名字嵌在裡面。橫批是感謝政府和記者。這個主要是人民日報,我記者只是調查,沒有人民日報支持,解決不了的。我一直很感動,現在還和童子村的村民有聯系。

2005年,童子村支部書記門口貼對聯歡迎記者26年后再訪童子村

2005年在童子村接受採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