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組圖】人民日報要聞四版副主編肖潘潘:快樂的夜班新聞人

2018年05月25日15:45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日報要聞四版副主編肖潘潘做客人民網

>>>點擊進入訪談頁面   >>>點擊觀看視頻

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傳媒頻道“慶祝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系列訪談”今日推出第三期,人民日報要聞四版副主編、求証欄目負責人,主任編輯肖潘潘做客人民網,暢談“我與人民日報”的故事。

以下是訪談文字實錄:

踩著改革創新的鼓點進入人民日報

13年平均每年200多個夜班

主持人:能不能先回顧一下您進入人民日報以后的職業生涯呢?

肖潘潘:我是2005年8月來到人民日報工作的,22歲,大學剛畢業。當時被分配到人民日報總編室政治新聞版,2012年調到要聞四版工作。到今年正好是13年,這13年,我一直在夜班,一個月要上兩個星期的夜班,平均下來一年有200多個夜班。

主持人:上夜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肖潘潘:每天和大家的作息顛倒,但是很快樂,因為是為黨報工作。說到剛入社的2005年,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報社在那一年啟動了採編分離的改革,在之前設立視點新聞版、體育新聞版的基礎上,又設立了政治新聞版、經濟新聞版和文化新聞版。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編輯和記者分開,記者做好採的工作,編輯做好編的工作,可以說我們這一批年輕人是踩著改革創新的鼓點進入報社的。正是因為不斷改革的原因,讓我覺得人民日報非常年輕,不僅有年輕人不斷加入創造活力,還有各種創新的欄目、點子。

說到這兒,給你介紹人民日報改革創新的一個小故事。當年我分在政治新聞版,主編是胡果,現在人民日報天津分社的社長。當時她當主編的時候提了一個理念,叫“欄目是版面的眼睛,要擦亮版面的眼睛”。在她的帶領下,當時的版面開創了一個新的欄目叫“聲音”,后來也榮獲了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當時欄目的定位就是報道不說官話的地方領導的講話,這個欄目據地方分社的反映,和頭版頭條的歡迎程度是一樣的。這個欄目這麼多篇的報道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6年4月24日刊登的文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言論,據我了解,人民日報是央媒中第一個報道總書記的這個理念的。總書記當年是這樣說的:“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看出,從地方到中央,總書記的執政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我也很有幸成為參與報道的一份子。

從2005年到報社以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改革一直沒有斷,創新一直沒有停。我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前幾年,“給力”這個詞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這樣的頭版頭條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這個詞怎麼上人民日報呢?當時一版的編輯,現在的一版主編李仕權在夜班的時候向領導提出了一個建議,這麼一個小小的創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和認可,結果上了頭版頭條,從這點可以看出人民日報的領導對創新是非常包容的。

第二個例子是要聞四版的“求証”欄目,這個欄目是2011年的時候開創的,當時主要針對網絡謠言、疑點事件進行報道。據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調查,我們的“求証”是第一個出現的辟謠類和事實核查類欄目,我想說從第一來談什麼呢?體現的是人民日報不斷創新、不斷開拓,這是我對我入社以來職業生涯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人民日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

安裝40多個新聞客戶端

保持對新聞持續的敏感

主持人:您目前為止整個職業生涯的回顧就是“改革創新”,這幾個關鍵詞在不斷地貫穿其中。那麼能不能給我們談一談您每天的工作都是做什麼呢?

肖潘潘: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人民日報的版面設置,可能很多網友不太知道我所在的要聞版是什麼。人民日報分為三大版塊,要聞版塊、新聞版塊和專刊版塊。要聞版塊包括要聞一版和二、三、四、六、九版,新聞版塊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體育等,專刊版塊則有理論、副刊、民生等。其中,要聞版塊和新聞版塊主要由我所在的總編室負責編輯,專刊版塊由相關的專業部門負責。

要聞版和新聞版怎麼區分呢?要聞版相當於《新聞聯播》,新聞版相當於《晚間新聞》,這樣就能分開了。

說到要聞版的工作安排,一般分為白班和夜班,白班的主要職責是搜索線索,尋找主題,時刻讓自己保持新聞的敏感和對選題的觀察。昨天我准備訪談的時候查看了下手機上安裝的新聞客戶端,各種新聞客戶端我一共裝了40多個。每個客戶端都開了新聞推送,為什麼這樣做呢?是想保持對新聞持續的敏感,佔有大量的新聞信息,避免在新聞到來的時候錯過了它。

比如蘆山地震那天是一個周末,我第一時間得到這個消息,然后馬上跟地方記者聯系,做了一些預案溝通,這種聯系其實在后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對后面的安排有所准備。除了突發性新聞之外,還要根據版面的欄目進行選題的搜索,比如“求証”欄目針對的是網絡謠言、疑點新聞,那一些重大謠言就不能漏掉,需要及時掌握和跟進。

夜班的話,我們是晚上8點半到崗,9點鐘由報社副總編輯牽頭,召開由各個版面主編參加的編前會,要聞版主編還要當面向副總編輯匯報當天版面的安排。之后我們的工作是編輯稿件、向版面安排稿件,同時走一些校對的流程。很多人以為夜班是按步就班的過程,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們會遇到各種突發的情況。

比如說,我再舉一個例子,天津港爆炸事故那天,當天是晚上11點鐘左右的時候,微博上傳來有這麼一個事故的現場畫面。當時我們覺得這肯定是一個重大新聞,應該要等一等,但是作為我們這種媒體,必須要搞清楚是什麼情況,傷亡人數,而且還必須是權威來源,我們刷了一下新華社,沒有發。我們怎麼辦呢?隻好等,當時版面已經定了版,我跟值班副總編輯匯報以后,當時我記得是盧新寧副總編輯值班,她特別支持等一下這個新聞,因為重大新聞的報道,黨報不能缺席、不能失語、不能亂語。我們等到凌晨一點鐘,新華社和我們本報的稿子,同時發出了傷亡人數以及爆炸原因的權威消息,當時稿子版面都排好了,臨時決定撤稿換稿,要把它登出去。次日凌晨三點鐘我才離開了辦公室,結束了夜班。

在接下來一個星期裡面,我們也持續關注了天津港爆炸的后續,包括安置,包括各方面的情況,在我們的“深閱讀”和“求証”這個欄目進行了充分的報道和解讀,也得到了時任總編輯李寶善的肯定。雖然那一段時間我們下夜班的平均時間都在三點鐘,但是我們感到工作的快樂,做新聞的快樂。

編輯是一個沒有退路的工作

快樂在於堵住了一個又一個的差錯

主持人:一說到夜班,大家首先想到人的身體生物鐘上會有差異化的一個反應,在夜班期間還有沒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呢?

肖潘潘:夜班的節奏是特別快的,因為要走一遍又一遍的程序,還要保証不出錯,而且還要爭取早出報,報紙出晚了,讀者不能及時看到報紙,我們還有一個爭取早出報的問題。中間我們休息的時間是特別少的。

主持人:這對你們帶來的挑戰是什麼?

肖潘潘:主要是緊張的節奏,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出錯。因為我們出一個小錯,實際上就是一個大錯。而且對我個人來說,實際上快樂也在於堵住了一個又一個的差錯。

給你舉一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糾錯的故事。有一年一個重要稿件,裡面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有這樣一句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你覺得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嗎?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因為這句話特別不起眼,我們在夜班的時候,覺得有那麼一絲疑惑,就是“常委會是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我們就查了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找到了原文,人民日報登過,上面的第57條是這樣表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就是說常委會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我們就做了改正,而且還通過記者通知了發稿機關和有關部門,避免以后再出錯。這次錯誤,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總編輯專門批示肯定,說這是一次重大原則性的糾錯。

我們常說一句話,編輯是一個沒有退路的工作,我就是最后一道閘門,承擔的責任是非常重的。每個夜班都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同時不斷要求自己,要提高自己,要完善自己,要加強知識的積累。像剛才那個錯誤,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不可能有嘎嘣一下的感覺。說到這裡,我想介紹一下我們同事,我們有一個校對室、裡面負責校檢的老師在業內是特別有名的,像楊立新老師,他是《習近平用典》系列書籍的典故釋義作者,平時也寫了很多文字辨析的文章,向大眾普及文字規范用法。作為編輯要向校檢老師學習那種既埋頭干事又抬頭總結的作風。我記得有一位前輩說得好,“不總結,就像一鍋溫水,突突突,永遠70度﹔總結后,溫度就能升高到80度以上”。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