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類節目的創新路徑探析【2】
——以《國家寶藏》為例
三、跨界協作,構筑文博綜藝平台
《國家寶藏》被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即將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相融合,故而稱為一種全新模式的紀錄式綜藝節目[3]。
首先,節目不設主持人,而是以講解員的角度詮釋國寶,將國寶人格化、具象化,用綁定專有“國寶守護人”的形式,形成文物跨越古今,與現代人物產生羈絆,在新的時代講述著新的文脈精神和文化側面。
其二,文博領域本身是一個博大精深,龐雜富饒的“綜合體”。橫亙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藝術、科學、自然等諸多學科,隻有打破學科區隔,用跨界的思維,才能拭去文物身上斑駁的鏽跡,使其重新發出耀眼的光華。所以從制作團隊到嘉賓、守護人必須都成長為“專家型人才”。為國寶重器集結的節目保駕護航,在權威性、審美性和可讀性之間巧妙拿捏,用生動的電視語言講述厚重的國寶故事。
在“前世傳奇”環節,邀請了國內知名的演員擔當國寶守護人,演繹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基於大量史料查找、研判、反復斟酌,與節目傳達的歷史觀相吻合。在國寶守護人的選擇上,注重了歷史與現實的延續性,尋求明星與國寶之間氣韻相依之處,使國寶人物化,具象化。
第二期節目由中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演繹守護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這些秦簡的主人喜令史,是大時代裡最鮮活,但又是最小的注腳[4]。節目中秦簡選擇主持人撒貝寧,體現了欄目組對文物精神的窺探與洞察。上千枚秦簡,將兩位相隔千年的人緊密相連:一位是千年前書寫律法的文書,一位是千年后普法前線的主持人。這份竹簡,在撒貝寧手中所代表的不僅一段塵封厚重的歷史,更是中華民族對於律法的傳承。這場千年之約,皆源於守護律法的初心。
第三期節目中影視演員劉濤守護婦好鴞尊。婦好是有歷史考証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戰神,她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女戰神、大祭司又是商朝武丁的王后。而劉濤亦憑借諸多影視劇中成功塑造的女統帥形象而深入人心。正如劉濤在節目中所述:“我知道你想我,所以喚我來看你。”冥冥之中的姻緣相連,使文物透過歲月的光陰,從那束之高閣的深牆大院中“蘇醒”過來,它不再冰冷,而是與鮮活的歷史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與現代人的生活產生關聯。
人設與國寶“捆綁”的跨界協作,通過戲劇化的表演,藝術手法的合理呈現,實現了傳統文博表達的創新性突破。讓受眾真切的感受到文物從誕生到流傳,時至今日依然激蕩著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質。
四、保護傳承,講述情懷與故事
《國家寶藏》作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舞台效果大氣磅礡、恢弘豪邁,文物的選擇注重文化底蘊和歷史情節,兼具綜藝的外殼,文化的內核及記錄的語言。但其最為突出和打破常規的創意構思,是在追求宏大敘事和舞台表現的同時,將視角轉向高牆大院中的文物工作者和保護者,立足普通勞動者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聚焦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壯舉,用一個個真實的“今生故事”觸及受眾的心靈深處,使人為之動容。
在第一期節目中來自“故宮世家”的梁金生在故宮服務三十八年,從其高祖開始,梁家五代人均在故宮供職。那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就是由他的爺爺和父親從戰亂中搶救出來,千裡護送,最終輾轉到安全的地方。耳濡目染,世代相傳,其彰顯的傳承與情懷,中華的家風與信仰皆躍然紙上。
在今生故事中尋根究源,用探尋之心發掘巧奪天工的文物最初之形態。在《千裡江山圖》的探究解構中,中央美院的老師,真實還原了該畫作是由五幅層疊而成。除了解析繪畫的工藝,制作國畫顏料的大師仇慶年老先生現場演示了高品質顏料的制作工藝。
在講述釉彩大瓶今生故事的環節,故宮志願者張甡算出的那道“70%的17次方等於0.23263051%”的算術題,無異於宣告制作一件集17種工藝於一體的瓷器是天方夜譚。乾隆卻用挑戰不可能的豪情壯志,燒制了陶瓷工藝的集大成之作,海納百川,登峰造極,也讓廣大受眾對“瓷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不單有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注,更有對非遺工藝的傳承與守望。來自各個職位、各個領域、各個年齡層的國家護寶人與故宮志願者對於大國重器深沉之熱愛、拳拳之敬畏、傾力之守護,這林林總總皆傳承宣揚中華之文脈,詮釋著何謂民族信仰、華夏精神。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后,有1.5萬人申請成為故宮志願者﹔《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引發了詩詞學習熱潮。《國家寶藏》這檔欄目,通過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旨在使昔日深宅大院般的博物館連同被束之高閣精心呵護的國寶重器從厚重斑駁的時光深處款款走來,散發出新的生命和時代的光輝。
讓慢節奏的古老文明,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呈現出新的活力,體現中華文明的求同存異和兼容並蓄。今天,文博類節目正在用符合時代和潮流的語言介紹自己。厚今薄古,關注現實﹔平民視角,細微著眼。真正做到雅俗共賞,讓每一位普通受眾都能感受國寶的魅力,找到精神的共鳴。
參考文獻:
[1] 虎嘯數據[EB/OL].http://www.hooxiao.com/index.
[2] 李艷.“擬態環境”與“刻板成見”——《公眾輿論》的閱讀札記[J].東南傳播,2010(5).
[3] 楊驍.國家寶藏——用大國重器解讀中華文化密碼[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11-22.
[4] 徐顥哲.文博節目不新鮮,《國家寶藏》為何脫穎而出?[N].北京日報,2017-12-1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