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互聯網背景下的“傳播權”研究【3】

范玉吉
2018年08月16日09: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傳播形態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以傳播技術的迭代更新,當代傳播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傳播格局多元化現象,有研究者將其概括為傳播目的意圖多元、傳播思想理念多元、傳播價值觀念多元、傳播信息內容多元、傳播熱點重點多元、傳播方法多元、傳播載體多元等方面。[4]這種多元的傳播格局也可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客體的多元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傳播效果的多元化等方面進行觀察。這些多元化現象的產生,一部分和文化多元與價值多元化有關,另一部分則和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的迅猛發展有關。由於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從輿論場的格局變化中可以看出。在大眾傳播一統一天下時,輿論場是一邊倒地被機構化的大眾傳播組織所左右,此時雖然也可以分民間輿論場和官方輿論場,但這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力量分配是不均衡的,官方輿論場呈現壓倒性優勢。但網絡傳播出現后,尤其是自媒體的出現,輿論場的格局發生了改變。“原先完全可由政治邏輯主導的輿論格局被漸漸打破。隨著市場邏輯和媒介技術邏輯的漸漸崛起,此前由政治邏輯主導的輿論場漸漸被市場邏輯和技術邏輯分解,以往‘大一統’的輿論場被分割成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5]官方輿論場基本上還是由傳統媒體所掌控,傳統媒體又大都是官方媒體,而民間輿論場則基本上屬於自媒體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普通的用戶所組成。自媒體用戶的構成十分復雜,他們的政治信仰、文化立場、經濟地位、價值觀念、教育層次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間輿論場就是由這些分散的、面目不清的用戶所構成。

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權雖然從理論上講與每個公民都有關,但從實踐上看,傳播權主要還是和傳播機構及以此為職業的傳媒從業人員有關。因為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形成文字想要表達,隻有通過媒體的審查才能實現,把關人的存在決定了傳播權在傳統媒體時代具有一定的代理性特征,如果把關人不同意某一表達通過大眾媒介傳遞,那這一表達就不能實現傳播。同樣,對於周圍事務的知情也隻有通過媒體的報道才能實現,受眾實際上無權決定他們想要得到的信息,每一個受眾都是大眾傳播機構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以媒介為中心,單向度地接受大眾媒介提供的信息。他們雖然可以選擇,但也隻即用於選擇聽(看)他們能選擇的,而無法選擇聽(看)他們想選擇的。但在自媒體時代卻不一樣了,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也都是接受者。傳播形態在傳者與受者之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單向度變成了多向度,由一個中心變成了多個中心,自媒體傳播混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形成了新的傳播格局。

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傳播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自媒體的普遍推廣使傳播門檻降低,實現了每個傳播者在傳播面前的機會均等。但是,這種機會均等如果離開了對傳播權的法律保障,一切就都成了泡影。傳播權不僅僅是賦權,也在限權,不僅僅是保障表達,也在限制表達。越是在人聲喧嘩的大廳中,越需要保障發言的秩序,沒有秩序的表達,不僅是對表達的破壞,也是對表達權的損害。因此,《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就比《世界人權宣言》在保障傳播權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限制,兩個文件都提出“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但是前者則更進一步強調傳播權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這種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就是“尊重他人的權利或名譽”,“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道德”。

因此,在自媒體傳播成為常態的今天,規范傳播權的邊界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僅僅停留在保護“表達”層面的傳播權是遠遠不能滿足公眾需要的,如前所述,傳播權是包含了政治權、人權、文化權和社會權的權利集合體,如果從第三代人權的角度看,傳播權還是一種發展權。互聯網背景下的傳播秩序看似民主,實則不然,其背后隱藏了太多的不平等、不民主。由於通訊網絡、硬件設施、通訊資費、教育程度、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原因,網絡傳播比大眾傳播更不民主,民眾享受的傳播權更不平等,“數字鴻溝”的存在就是傳播權利不平等的最直觀表現。“數字鴻溝”這一概念是1999年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提出的,意指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會產生一種極不均衡的擴張態勢,由此可以產生不同國家之間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群體之間、甚至是不同的個體之間在信息技術的普及方面的差距,進而產生信息擁有的富裕者與信息擁有的貧困者之間的巨大鴻溝。美國政府甚至曾經把把這一問題當作美國首要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來看。這一問題在當前的中國也非常突出,受經濟發展水平、硬件設施、通訊資費以及文化教育普及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層次、不同教育背景者所享有的傳播權並不平等。因此,能否平等享有傳播權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它甚至已經成為一個與發展權緊密相關的政治學概念和社會學概念,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