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獲獎作品分析【3】
——以“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與“中國新聞獎”為例
三、小 結
本文通過對2015~2017年“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2篇融媒體獲獎作品和“中國新聞獎”3篇融媒體一等獎作品進行分析,從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上比較了兩者的異同,以窺其融媒體運用現況。從表現形式來說,兩者相同點在於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都運用了可視化信息圖,增強了新聞的易讀性﹔不同點在於后者多媒體呈現方式更多樣,手段更豐富,當然也造成了內容的冗長、堆砌、界面風格不一﹔前者多媒體呈現方式單一,但界面整潔、清爽、風格統一,兩者各有優劣。從敘事方式來說,兩者都採用故事化的敘事,小切口表現大主題,以“小人物”的生活、生存變化來反映核電、簡政放權等大主題﹔不同點在於敘事話語和表現價值不同,前者更多採用白描、直接的敘述話語來表達,關注“個人”的狀態和力量去反思和維護公共利益,后者雖採用一些網絡性的用語,但整體上側重於宏大的敘事話語,弘揚主旋律、進行正面宣傳,關注於整體和國家。當然,這由於兩岸長期的歷史和政治、社會制度發展不同所致,應該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同時,兩者聚焦的著眼點不同,前者更多從國外的事例中借鑒和學習,后者更多聚焦於本土新聞。當然,也由於筆者研究對象選擇的局限性,文章存在著不足,以后做進一步研究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簡政放權—持續改革再發力[EB/OL].http://fms.news.cn/swf/jzfq/.
[2] 亢海玲.社會學思維在電視新聞評論中的運用——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會說謊的作文”為例[J].聲屏世界,2012(12):17-19.
[3] 廖芸婕,林龍吟.遙遠人生[EB/OL].http://distant-echoes. com/ page1.html.
[4] 李斌,李春燕等.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EB/OL].http:// special.cqnews.net/html/node_322209.htm.
[5] 李舒.普利策新聞獎與中國新聞獎比較分析[D].復旦大學,2008.
[6] 田舒斌,汪金福等集體.網上重走長征路之“征程”——紅軍長征全景交互地圖[EB/OL].]http://fms.news.cn/swf/2016_sjxw/ czqjdt/ index.html.
[7] 王君超.以批判思維提升新聞的價值—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獎作品“八卦話題 打敗“抗日”老兵的理論解讀”[J].中國記者,2011(12):108-109.
[8] 肖艷.中國新聞獎題材內容述評報告[D].華中師范大學,2008.
[9] 楊華,何斌.作為“儀式”的新聞獎—普利策新聞獎與中國新聞獎儀式建構對比分析[J].東南傳播,2010(5):61-63.
[10] 尹俞歡,顏麟宇等.德國廢核之路[EB/OL].http://www.storm.mg/ article/273086.
[11] 尹俞歡,顏麟宇等翻轉吧!能源[EB/OL].http://www.storm.mg/ article/287993.
[12] 張慧娟,肖燕憐.中國新聞獎之電視新聞框架分析[J].今傳媒,2017(6):69-70.
[13] 張欣.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內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獲獎作品為例[J].青年記者,2015(8):9-10.
[14] 左玉鈺.中國環境新聞報導研究—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2010-2017)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15):20-2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