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融媒體獲獎作品分析

——以“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與“中國新聞獎”為例

海  玉
2018年08月16日09:3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當前,媒體融合程度進一步增強,影響和改變著媒體生態。新聞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標准。“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和“中國新聞獎”,作為台灣和大陸享有很高聲譽的新聞獎,其評選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兩岸新聞發展現狀,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旨在以2015年~2017年“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融媒體獲獎作品和“中國新聞獎”融媒體一等獎作品為例,從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上進行分析,比較兩者異同,借以具體了解。

關鍵詞:“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中國新聞獎”﹔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081-02

隨著互聯網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媒體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融媒體報導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成為媒體競爭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19日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推進了媒體相“融”。“融媒體”,是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即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這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形態。

“中國新聞獎”中與融媒體獲獎作品有關的獎項為網頁設計獎,自2015年開始設立,本文選取2015~2017年“中國新聞獎”網頁設計一等獎作品分析,分別為“簡政放權—持續改革再發力”“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網上重走長征路之“征程”—紅軍長征全景交互地圖”三篇融媒體獲獎作品。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歷來有台灣普利茲獎的美譽,1974年由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設立,至今已評選43屆﹔同時,為呼吁新聞界重視環保新聞,基金會后增設了“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每年此兩獎項一起頒發,即“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2015—2017年間,與融媒體有關的獲獎作品為2016年公民記者組(含網絡媒體)組獎空缺,2015年公民記者組(含網絡媒體)“遙遠人聲”,2017年公民記者組(含網絡媒體)改為新媒體組獎,獲獎作品為德國廢核之路系列報導(“如何向海借電”“翻轉吧能源”)。因此,本文對2015年“遙遠人聲”和2017年德國廢核之路系列報導(“如何向海借電”“翻轉吧能源”)融媒體獲獎作品進行分析。

一、表現形式上分析比較

(一)同:可視化信息圖,增強了新聞的易讀性

美國學者施拉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即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証/費力的程度。該公式的提出說明了文本易讀性的重要性。德國廢核之路系列報導中艱澀枯燥的信息以資訊圖的方式呈現,恰到好處。對於新聞報導中,數據、地理位置往往是處理的難點,而“如何向海借電”中,可視化信息圖簡潔明了、形象直觀地傳達了信息。如“如何向海借電”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可視化信息圖解釋了離岸風機到底是什麼?德國再生能源目標裝置容量以及德國離岸風電現況等,直方圖、結構圓環圖、可視化地圖等形式多樣,降低了受眾的認知壓力,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簡政放權—持續改革再發力”作品中也運用了可視化信息圖,如總理的承諾與決心、部位與地方縱橫聯動兩大板塊,運用信息圖呈現了簡政放權關鍵字以及行政審批事項。“‘征程’—紅軍長征全景交互地圖”中“數讀紅軍長征兩萬五”,用可視化信息圖的方式呈現長征行軍情況。

(二)異:多媒體手段運用形式不同,風格特色迥異

從“曾虛白新聞暨台達獎”中,用多媒體手段相對簡單,互動性不足,界面偏靜態,風格簡潔、趨於寧靜、單一。“如何向海借電”融文字、圖片、視頻、可視化信息圖等,頁面簡潔、干淨、藍白色符合能源環保定位。“遙遠人聲”也隻簡單運用了視頻、聲音和圖片、文字,但是它們配合緊密,相得益彰,黑白色的主色調,適宜表現核輻射帶給白俄羅斯人們的傷害的悲傷基調。

相比較而言,“中國新聞獎”中多媒體手段豐富多樣,互動性,沉浸感強,界面色彩不一,風格多樣豐富。“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設計了“抗戰游戲”部分,受眾可以參與到“打鬼子”的戰斗中,輕鬆活潑。“‘征程’——紅軍長征全景交互地圖”中渲染出的不同的地表景觀,呈現出長征途中的險峻山勢、波濤洶涌,環境艱險,沉浸感強。漫游長征路模塊中通過參與趣味問答,VR的運用,受眾跟隨紅軍長征路線,了解長征知識,增強代入感。同時,“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按時間軸從灰色調懷舊逐步過渡到現實色彩,新舊對比,暗示著紅軍長征的勝利過程的艱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