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場景廣播:聲音本位下廣播的“分眾進化”【2】

郭  政
2018年08月16日09:4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場景廣播的建構:基於人本主義的分眾化自我實現

新媒體時代,廣播能夠清晰身份定位,是因其為廣眾至分眾再至用戶提供個性服務。用戶成為被充分尊重的“上帝”,而廣播提供了對個性用戶收聽需求無微不至地了解、互動和用戶參與的全息、有效的服務保証。麥克盧漢曾指出:電台在每天的不同時候為各種不同的人的需求提供著服務,收音機也用在不同的場景之中,比如臥室、衛生間、廚房、汽車裡,在節目內容方面甚至有對潛水者提供的各種不同的節目,從集體收聽的形式逆轉為具有隱私、分眾的形式[5]。

人本主義理論學派對人的心理和認知過程的探討,在如今分眾化的媒介社會中顯示出了其獨特的意義。人本主義探討“完整的人”,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探討人的認知、心理過程,及其相關的內源性的因素——比如情感、信念和意圖,並關注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場景廣播建構的基礎就是人本主義下分眾化的自我實現。場景廣播的構建關注人在接受聲音信息時的情感、信念和意圖,關注是否具備一個環境場景,可以使得聽眾真正內源式地主動發起對聲音信息的內化。如果從個體實用的層面來表述,自我實現就是聽眾能夠生活得更美好,場景廣播服務於“美好生活”,就是開發生活化碎片場景中的聽覺空閑。聽眾雙手、眼睛可能被佔用,但耳朵是空閑的。以此打造一個聲音背景,讓生活中的某些習慣性動作迅速觸發聲音,以填充生活化場景中的聽覺空閑。

四、“聲音本位”的場景廣播

(一)生活場景中應處處有聲音

可被開發的聲音場景就是目標聽眾所處的無聲或沒有對聽眾有益的聲音的環境。如若此時傳來新的聲音,便可以為聽眾營造新的環境氛圍。從聽眾的認知角度出發,聽眾此時正處在聽覺空閑的狀態,因此聽眾具有收聽聲音的動機、情緒與需求。我們便可在這基礎上創設場景廣播。

場景廣播要鎖定社會活動中的活躍人群,他們對物質產品有著較強的消費能力,對精神生活有著豐富的需求。因此,除了車上場景以外,這些受眾也擁有更豐富的生活場景、物聯場景和情緒場景。我們應堅持用聲音作為架構傳播內容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讓聲音成為圖像、視頻等信號的輔助。

(二)開發新媒體時代廣播的補償性潛能

保羅·萊文森提出新舊媒體關系的“補償性理論”:人在媒體演化過程中進行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后繼的媒體都是一種補救性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媒體的功能補救和補償。換言之,人類的技術將越來越完美。新媒體時代廣播與傳統廣播相比,突出的“補償性潛能”集中表現在“場景廣播”這一新理念。

1.生活場景廣播。人們在散步、運動、健身、購物、做飯、洗澡、入睡時……在聽覺空閑的任何一個生活場景,哪怕是極其有限的碎片化時間段——工作中的短暫休息和窗外眺望、等公交車的5分鐘空閑、敷上護膚品或面膜的15分鐘,都是收聽廣播聲音的契機。24小時中,除了睡覺和工作,其它時間都可能需要廣播伴隨,尤其在移動狀態和需要“省下”眼睛的狀態,或是“邊……邊……”的狀態下。比如,等公交車時“無可奈何”的幾分鐘碎片時間,這時人們心情焦急,又出於安全考慮,眼睛要時刻環視四周,此時是無法同時開啟去做一件相對完整或復雜的事情的。而此時,人們的耳朵是空閑的,手機中簡便地設定幾分鐘,剛好可以有應景的聲音充盈聽覺。再如,貼上面膜后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就有聲音出現,並提醒用戶適時取下面膜,這將是面膜場景下有益的廣播融入。

2.物聯場景廣播。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使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智能物聯網系統已經被很多普通家庭所選擇。廣播也可以融入家居物聯網環境。比如,水龍頭、微波爐的開關可以觸發廣播,智能播放早間節目﹔油煙機可以觸發廣播播放娛樂節目﹔浴池花洒可以觸發廣播播放輕音樂……家居物聯網成為了廣播又一個重要的可融入平台。實現其所需要的前提要素已經漸漸齊備,移動設備、傳感器、社交網絡、定位系統這四者制造出許多數據,后台對於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再反饋回來給移動設備、傳感器、社交網絡、定位系統或者其他的人與系統,以提供你當下所需要的“服務”[6]。

3.情緒場景廣播。在更加重視精神生活品質的時代,情緒場景更值得我們關注。比如人在失戀、失眠、生病、極端天氣、壓力大時……這些情景下人們的情感需求也不盡相同。聽眾需要不同情緒感受的聲音內容以緩解壓力、恢復心情。由於通過心跳速度等生理指標可以判斷心情狀況,那麼通過穿戴設備的感應便可觸發相應音頻。再比如,廣播電台往往在整點、半點報時前后播報新聞、實用生活資訊等快節奏內容。但往往這時正是在聽眾上班打卡或開會等事項的時間節點上。如果在此前后,聽眾是通過車載廣播或移動終端收聽廣播,很有可能是因為交通擁堵或其他特殊情況已經造成遲到,此時聽眾是焦急的。整點半點的快節奏播報在此時就顯得不合時宜。如果打破思維慣性,將節目的播出輪盤旋轉九十度,整點、半點前后的快節奏播報向一刻和三刻時間點旋轉,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廣播節目與聽眾在情緒上的對沖。

參考文獻:

[1] 曹璐.廣播新聞理論與創新[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6:203.

[2] 張彩.論廣播“黃金0.5時段”的精細化開發.廣播媒體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11:53.

[3] 支庭榮.大眾傳播生態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6.

[4] 喻國明.互聯網是高維媒介——一種社會傳播構造的全新范式[EB/OL].2015-8-13.http://mp.weixin.qq.com/s/o1rMFJMUU0nl4bU1F5JvOg.

[5]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0:378.

[6] (美)羅伯特·斯考伯,(美)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