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融媒體矩陣的構建【2】
——以江蘇廣電總台“我蘇”融媒體平台為例
三、融媒體矩陣下“輕直播”的實現
“我蘇”融媒體矩陣通過與十三設區市建立起的常態化深度聯動機制,形成了規模化、集群化傳播效應。借力地方媒體搭建橋梁,省級媒體得以“更接地氣”地觸達用戶。2017年10月舉行的“我蘇城市探秘”大型全媒體接力直播,就是矩陣內省市媒體融合實踐的典型案例。
十九大期間,由“我蘇”全媒體矩陣下“我蘇”新聞客戶端發起,全省各市117家媒體共同助力的“我蘇城市探秘”網絡直播活動是全國首家完全由新媒體主導的大型主旋律聯動宣傳活動。自10月13日起,連續十三天,每天“探秘”一座城,展示別具一格的江蘇魅力。每座城市的直播主題、亮點和路線,均由最熟悉當地情況的各市宣傳部門及媒體共同策劃,確保所選的2∼3個直播點既獨具地方特色,還能令非本地觀眾產生一定的陌生感、新鮮感,極大地增強了可看性。例如,在鎮江時,主辦方選擇了位於當地的一個飛行基地作為直播點,由女主播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了一次刺激的飛行體驗。網友通過直播畫面,以全新視角領略了鎮江之美﹔同時,當地“旅游+航空”的全國產業布局也通過鏡頭展示給觀眾,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在互動直播間裡,不少網友都對能夠親自體驗駕駛樂趣的飛行基地產生了強烈興趣,這對於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后續影響力和長尾效應也是巨大的。最終,僅鎮江單場直播就吸引了多達146萬人次的觀看量。
活動激發了以江蘇人為主要目標受眾的用戶對故鄉的自豪感,引起網友主動轉發點贊﹔活動疊加“表白你最愛的城市氣質”在線互動,最終累計觀看人數達1616.5萬次、收獲點贊人數達百萬量級。“我蘇城市探秘”直播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媒體融合“旗艦配置”,它兼具傳統新聞媒體專業素養和“小而美”、易傳播、輕量化的新媒體氣質,是創新地方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探索出了一個主旋律報道從電視直播時代進入網絡視頻直播時代的可行方案。
四、融媒體矩陣的創新
“用戶思維”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一環。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第二媒介時代”理論,這是對當時以“播放型傳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為主的“第一媒介時代”的升級。他提出,隨著互聯網等新媒介興起,曾經“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模式正被打破和重構,用戶改被動為主動,“多元化、去中心化”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特征。因此,增強用戶參與感,更好地讓“人”這一主體參與內容生產,對於增強信息傳播效果顯得愈發重要。“我蘇”融媒體矩陣在內容的多元共生上做出了積極嘗試,將PGC(專業生產)、OGC(職業生產)與UGC(用戶生產)相結合,力圖打造一種共構的活動場域,以個體賦權為內在動力和運作邏輯。當然,融媒體陣點的責編擔當“守門人”,盡到選擇、推薦的責任。
2017年5月20日,首屆江蘇發展大會在蘇召開。大會閉幕后,我蘇網作為大會官方網站的升級改版,保持著與發展大會嘉賓的緊密溝通,並開辟“鄉情日志”專欄,征集並發布海內外江蘇鄉賢的投稿。中美雙料院士王存玉等大會嘉賓都曾為平台供稿﹔“蘇人蘇事”版塊為援疆、援藏的江蘇干部開辟了“江蘇人在邊疆”專欄,發布他們自主投稿的支援邊疆生活手記和動人故事。稿件不僅在“我蘇”網站、客戶端等平台呈現,還擇優推薦給矩陣內相關地方媒體頻道進行多渠道發布。基於專業編輯把關的用戶內容生產,實現了“我蘇”平台內用戶之間的情感交流,滿足了用戶在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的展示意願,促使“我蘇”融媒體矩陣成為了引發用戶情感共鳴的“雲端家園”。
綜上,構建融媒體矩陣形成聚合效應、厚植內容優勢,有助於更好地擔負起宣傳黨的主張和聲音的時代責任﹔聯動地方媒體、轉變融合心態,更好地貼近用戶、服務用戶,是省級主流新聞媒體的創新選擇。不難想象,省級融媒體矩陣還有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
省級融媒體矩陣之間如何發生作用?矩陣內各陣點功能如何發揮到最大?這些問題的解答,需要我們在進一步實踐中深入探索與思考。
參考文獻:
[1] 李惠敏.媒體矩陣傳播路徑與方略研究——以《人民日報》融媒體“矩陣”為例[J].東南傳播,2018(2):24-26
[2] 劉志峰.省級衛視的融合突圍與主流化生態再造[J].當代電視,2017(10):104-105.
[3] 向安玲,沈 陽,羅茜.媒體兩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基於國內110家主流媒體的調查分析[J].現代傳播,2016(4):65.
[4] 瞿向雷.蘇州廣電的融合媒體實踐與探索[J].現代電視探索,2017(6):26-29.
[5] 胡越.矩陣式融媒體的發展路徑[J].傳媒觀察,2017(4):66-6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