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6月下

主筆變主播,新聞評論媒體融合初體驗

房加興
2018年10月18日09:31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6月下 

媒體融合是個很大的課題,如何分解落實至關重要。今年兩會期間,齊魯晚報在齊魯壹點客戶端上推出視頻欄目《小強說》,實現了新聞評論的媒體融合“初體驗”。從傳統的“千字文”到風頭正盛的“短視頻”,形式的轉變在外,思維的創新在內,其間的經驗教訓值得深思,這也是一個傳統媒體內容轉型的樣本。

新聞評論走向短視頻“風口”

“短視頻”的風口興盛了許久,捧出了諸如papi醬這樣的網紅,而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平台熱潮,更是從資本運作的角度詮釋了這一風口的強勁。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認為,電視節目取代紙質媒體,似乎意味著人類思維在某種程度上的退化,但短平快仍是傳播形式不容忽視的趨向。

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一個很大的阻力就是傳播形式的陳舊化,很難適應新傳播環境的要求,追逐風口成為無奈卻很有必要的策略。在齊魯壹點平台逐步建立,視頻拍攝、制作、發布已不存在技術瓶頸的前提之下,尋找某種方式將短視頻利用起來成為必然選擇。

在此之前,齊魯壹點旗下的“果然”視頻,已經通過“街訪”等欄目實現了短視頻內容生產上的突破。新形式確立之后,更嚴峻的挑戰在於短視頻的內容升級。有鑒於資本助推之下的短視頻平台紛紛出現娛樂化乃至粗鄙化傾向,傳統媒體在利用新傳播形式時決不能隨波逐流,要時刻注重主流媒體的價值引導功能,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媒體責任。

在眾多的新聞體裁之中,最能夠體現價值引導功能與媒體態度的就是新聞評論。與消息、通訊等不同,評論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相對於事實的簡單羅列和描述,觀點性內容的門檻也更高。利用新形式對新聞評論加以改造,既有助於突破“千字時評”在吸引力上的瓶頸,也有助於利用原創高質量內容實現彎道超車。新聞評論的視頻化呼之欲出。

平衡內容的邏輯性與信息的碎片化

以往報載的新聞評論,除長篇述評和三五百字的短評,最常見的就是“千字文”。通常以某一新聞事件或某種社會現象為由頭,展開議論發表觀點。千字篇幅的平均閱讀時間為3-5分鐘,加之新聞評論往往要求嚴密的邏輯論証,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深閱讀能力。

這種深閱讀對讀者的專注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按照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的描述,信息技術往往帶來新的智能倫理,互聯網更多地鼓勵人們廣泛地採集碎片化的信息。這就意味著,新聞評論的視頻化操作,首先要解決深閱讀與碎片化閱讀之間的矛盾。

從單純的文字閱讀變為視聽同步呈現,視頻形式本身是對新智能倫理的順應,新聞評論視頻欄目的制作,就需要以碎片化的形式,盡可能地呈現出邏輯嚴密的內容。碎片化決定了視頻欄目不宜過長,邏輯嚴密意味著主題的論証要抓住要點。

具體到《小強說》,實踐証明,時長在兩分鐘之內,用戶能夠較好地接受。這就要求選題是用戶熟悉的,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闡述新聞由頭。觀點的表達需更為精練,去除繁瑣的例証方式,借助較為幽默詼諧的“金句”,更有效地突出核心論點,提高傳播效率。

比如在談論“個稅改革方案”時,借用“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廣告詞﹔比如探討“取消流量漫游費”時,鼓勵運營商“贏在起跑線上”﹔又比如議論“法定假期的增減”,把假期視為對勞動者的關愛,同時提醒公眾留心“愛的代價”。從反饋來看,這些表述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金句”或幽默表述成了點睛之筆。

評論員放下筆頭走進鏡頭

如果不考慮語言風格上的差異,從日常評論寫作到視頻腳本創作,並沒有明顯的“跨界”。從齊魯晚報新聞評論部和齊魯融媒視頻中心的反饋來看,評論員走進鏡頭才是最大的挑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帶來了顯著的角色轉變,昔日的“主筆”成為今日的“主播”。

作為《小強說》的主創之一,齊魯晚報新聞評論部評論員婁士強,專門買了一本《演員的自我修養》進行學習,但他表示,針對尼氏理論的學習遠不如真實場景下的演練更有作用。目前《小強說》的呈現形式經歷了多個版本的演變,嘗試過不同的語速、語氣,不同的背景設置,不同的拍攝角度。借用古人的表述,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打破原有的節奏,確實迎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但正如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觀點,解決問題必然會帶來一連串新問題,出現新問題反而意味著舊問題進入真正得以解決的通道。視頻不像文字,尤其是“獨角戲”的形式,一個眼神、一處停頓都可能破壞內容的完整性,除了反復的演練之外別無他法。

反復的演練也確實總結出一定的經驗。例如,“提綱+腹稿”的形式要比運用提詞器更顯自然﹔又如,應盡量避免語氣詞的使用,這樣內容才更顯連貫﹔再如,以1.2-1.5倍速播放,既可展現主播的思維敏捷,又有助於清除剪輯痕跡……至於以畫中畫形式呈現字幕等后期制作的“小技巧”,更是反復演練、不斷糾錯的結果。

原創視頻打造流量高地

發端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的《小強說》,已經從特別報道的一部分演變成每周一播的常規欄目。欄目本身涉及選題、制作、審核、發布的全流程,為今后的短視頻生產提供了一定借鑒,也為特殊事件下的輿情熱點視頻評論積累了經驗。

實踐同時証明,在齊魯壹點這樣的客戶端上,評論類原創視頻更容易吸引流量。據目前統計,每一期《小強說》的點擊量都在1萬以上,也有忠實粉絲互動留言。考慮到平台內原創視頻尚無有效的方法從其他平台引流,這個成績單還是可以接受的,相比平台內非原創視頻有明顯的流量優勢。

也不得不承認,“天花板”的壓迫力來得很快。《小強說》面臨擴大影響力、打造品牌的嚴峻考驗,參與度與交互性存在短板。同時,目前的制作周期,從定選題到視頻上線,仍在5-8個小時之間,很容易錯過輿論熱點的窗口期。相比於純文字的短評,時效性方面存在劣勢,是否有“快捷方式”還在探索之中。

可以這麼說,評論員“露臉”也僅僅意味著新聞評論的媒體融合剛剛“露頭”,需要更多的探索、嘗試,更離不開報網端微的合力支持。目前的探索,局限於齊魯晚報個別部門個別人員組成的小團隊,如果能夠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按照事業部制自由組合多個團隊,形成開放又有競爭的氛圍,無疑會讓原創視頻欄目再上新台階。

當然,對於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媒體人而言,一個欄目的成敗還在其次,關鍵是重拾創業者的激情。相對於紙媒傳播形式的陳舊化,思維上的固化以及行動上的惰性才是最大的敵人。正如齊魯晚報內部刊物《齊魯報人》上刊載的《小強說》主創感言:“有想法夸夸其談是一回事,真刀真槍做產品是另一回事,等瓜熟蒂落回頭再看,又是全新的滋味。”

(作者單位:齊魯晚報)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