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7月上

出境採訪,事預則立【3】

2018年10月18日09:41 |
小字號

第一次出境,小問題也變大困難

李師勝

今年6月上合組織國家青島峰會召開前,齊魯晚報派採訪隊伍遠赴其他7個成員國進行前期報道。我被派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城,對話當地的政府要員、山東籍企業家、山東企業外籍職員、當地市民等,挖掘在俄羅斯的“山東元素”。

我作為記者是第一次出國採訪,作為國人也是第一次跨出國門。在另一種文明中,我感受到與國內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同時體會到一些貌似平常的小事,在國外也會變成大問題。我在不斷地克服困難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跨國採訪的經驗與教訓。

調整好時差,做好打硬仗的准備。時差是每個人都會考慮到的障礙,但是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那麼我們很可能會低估它的影響。在俄羅斯工作期間,5個小時的時差加上高緯度地區的晝長夜短、截稿時間與本國錯位等折磨得我疲憊不堪,每天像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

5月8日到5月18日,我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採訪。莫斯科緯度較高,天黑時間約為晚10點。從機場趕到市區的住宿酒店時已是當地晚上7點左右。第二天恰是俄羅斯的勝利日,為提前做些採訪准備,我在晚飯后趁著余光,探訪了當地的一些街巷、廣場等,睡覺時是當地時間零點。我的本意是晚睡倒時差,豈料當地凌晨3點半時天已大亮,所住酒店有天窗無窗帘,刺眼的白光直刺眼球﹔更為意外的是,參加勝利日閱兵的戰車這時也轟鳴著從酒店門前駛過。因為未曾到過緯度如此高的地區,我未做任何准備,再也無法入睡。

這只是時差帶來的第一次沖擊。由於我所在報紙需要在凌晨印刷,報社有截稿時間限制,須在北京時間晚8點即莫斯科當地時間下午3點左右完成稿件。9日在莫斯科結束勝利日採訪后,需要立刻趕往聖彼得堡。這樣,隻能在火車上趕稿,趕完稿已是下午4點,早已過了午飯時間。還有一次,採訪一名在俄羅斯打拼的山東大姐,為深入了解她的性格、工作、處事方式等,跟著她工作了一整天,等所有的瑣事結束時已是當地時間晚上10點。為不耽誤第二天採訪,我連夜趕完稿件,這時已是當地時間凌晨4點左右,窗外已經亮了起來,而距離新的採訪任務開始,隻剩下5個小時。

交通與語言障礙對記者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外出採訪常常需要趕時間,而出境採訪時,如果對當地語言和交通不熟,時間會變得尤為緊張。因交通、語言問題耽誤時間乃至差點誤了採訪的事時有發生。5月9日下午3點,我從莫斯科乘坐當地的高鐵趕往聖彼得堡,雖在地圖上定位了火車站,但找不到入口。俄羅斯當地人對英語不擅長,加上基層員工、普通市民的服務意識普遍不強,竟沒有人說得清楚車站入口位置,只是用俄語解釋,然后比劃一下手勢。我們在附近耽擱了20分鐘,才由路過的列車員帶入車站。我們出行前所作的攻略中當然涉及了語言障礙問題,自己也有針對性地准備了一些應對措施,但當親身體驗時,依舊束手無策。當地的打車軟件yandex對於我們來說很雞肋,因為司機打電話溝通時依然語言不通。

面對面採訪的一個優勢,是記者可以聽到最直接准確的表達和原汁原味的語言。但在國外採訪時有了翻譯這個中介,這兩方面都變得難以保証,可能丟失掉很多有用的信息。有時眼神能傳達雙方的意圖,拉近雙方的關系。而記者提問時面對的是翻譯,受訪者回答也要面對翻譯,這就失掉了採訪中的重要一環——眼神交流,同時記者也無法把受訪者的語言與肢體動作相結合,所以最后呈現的稿件中,細節描寫變得很少,削弱了可讀性。

我們在採訪一家魯企的俄籍員工時,由一名中國員工翻譯轉述,這名員工講話太簡潔,往往俄方人員說了很長一段話,他幾句話就轉述完畢。后來另一名在場中國員工覺得有問題,做了補充,才把俄方人員意思較為完整地轉述出來。即便是最專業的翻譯人員,也難以避免這些問題,仍不能保証採訪原汁原味。

在國外,凡所在處皆是新聞。短視頻新聞目前仍處風口,齊魯晚報的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也在著力發展短視頻。採訪時,我特意攜帶了雲台,多拍了一些採訪視頻,傳給后方編輯,同時學習體會新媒體的報道方式。短視頻新聞代入感更強,更能把俄羅斯見聞全角度呈現給用戶,提高用戶體驗。

目前主流客戶端更多注重個性推薦和資訊的多樣化,不再是單純地闡述新聞事件本身。所以我在赴俄採訪前,曾專門學習過當地的歷史文化。借今懷古,講述一個國家的歷史傳承,這也是資訊的呈現方式。我講述了彼得大帝、聖彼得堡的由來等,給新媒體帶來不少流量。當然,在此期間我也留下了不少遺憾。比如當地深入地下的地鐵、雄偉精美的教堂等,也可能是公眾的關注點,如果用新媒體平台呈現,也會有新聞價值,但是我囿於時間緊張隻能作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