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9期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情感能量與社會效用【2】

——以《朗讀者》為例

殷文 毛子鈺
2018年11月20日13:4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四、從常態情感能量到和諧人際關系的建構

麥奎爾等人提出,電視節目能從兩個方面滿足受眾拓寬社交的需求,即具有人際關系效用,這裡的人際關系包括兩種,一是“擬態”人際關系,即觀眾對節目出場人物、主持人等所產生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另一種是現實人際關系,即通過談論節目內容,可以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子等。麥奎爾認為,“擬態”人際關系,同樣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社會互動的心理需求﹝5﹞。

(一)擬態人際互動需求

《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是一位賦有知性魅力的主持人,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雅大氣的人格魅力,深受觀眾的喜愛。觀眾在觀看《朗讀者》時,會傾向於把董卿當做一位故友,每次看到她時都會激動有親切的感覺。節目中的嘉賓也都褪去了光環,成為了為觀眾讀書、講故事的平凡人。這樣的節目內容使嘉賓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受眾了解到了嘉賓鮮為人知的一面。

“能讀到很多文章,認識到很多以前不熟悉的人,也有熟悉的,了解到他們的不同的面。”(受訪者B1)

在《朗讀者》第四期節目中,倪萍講述了退出央視舞台,赴美為子治病的經歷。倪萍從業三十余年,主持過13屆央視春晚,是幾代觀眾共同的記憶,她朗讀的《姥姥語錄》是對她生活的自述,更是和觀眾的情感互動,讓那些和命運做斗爭的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屬,使觀眾對嘉賓產生了一種老朋友的感覺。

“倪萍老師腰不好,也有腿疾。然后我就會好奇她為什麼突然間就有一些身體的毛病,也不再主持,看了節目才知道是因為她兒子的疾病。其實她們母子的關系與我和我媽媽的經歷有點像,我也生過病,就會很感同身受。”(受訪者B3)

(二) 常態情感能量與現實人際互動需求

柯林斯認為情感能量的中間層是平淡的常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此層次中,趨向社會情境的能量流使一切事情能夠正常進行,從而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然而沒有這種情感能量的流動,社會互動就不會發生。﹝4﹞

《朗讀者》的播出時間在周末的黃金時段,節目受眾分布在各個年齡段,是一檔老少皆宜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很適合客廳傳播,家庭成員可以在周末一起收看節目,為增進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溝通提供了契機,增加了彼此之間的共同話題,也能融洽代際關系,拉近家庭成員的距離。訪談過程中,訪談對象表示收看了《朗讀者》后與家人之間的話題明顯增加,家庭成員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當時正在看“家”的那個主題,我媽給我和我爸泡了杯茶,端上來了切好的水果,我媽躺在沙發上,我爸坐在隔壁沙發上把腿翹在我媽的沙發上,我呢坐在板凳上逗著狗,就是一家人那個畫面已經是很久很久沒有過了,那個時候我媽說了句話,她說我們一家人一起這樣看電視多幸福,兒子你以后少天天晚上出去鬼混,你爸也少出去喝酒。當時的那種感覺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受訪者A1)

除此之外,隨著《朗讀者》的熱播,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關於節目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他人之間會因為節目而產生共同的話題,也會因朗讀亭認識志同道合的朗讀者等等,滿足了受眾與他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需求,實現了受眾情感能量的常態化,從而幫助受眾尋求內心的歸屬感、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朗讀者》的成功正是因為節目從受眾的心理出發,探索出了將文化與電視節目完美結合的好方法。《朗讀者》秉持文化內核,將“朗讀”和“訪談”相互結合,用情感充沛的朗讀和充滿故事性的訪談“承擔起‘文化人’的職責使命”﹝6﹞。節目中沒有各種為增添娛樂氛圍的游戲環節,也沒有單調刻板的說教式解說,用一個人、一本書、一段故事讓世界“靜”下來、“慢”下來,滿足了觀眾對情感互動和人際關系的需求。

同時,節目中充分利用了現代技術和傳播手段,演播室中全真的意境營造、室外風靡全國的“朗讀亭”以及線上線下的即時互動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參與心以及獲取信息和拓寬社交等不同的需求。

該欄目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讓受眾產生了情感能量。在節目中不同年齡、職業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強烈的代入感,從而進行自我參照,和嘉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處於高度的情感能量狀態,這使其成為節目的熱情支持者,並尋求機會,積極參與。而在一起收視的過程中,受眾處於情感能量連續統的中間層次,在日常情境中,促進了家庭成員相互間的情感能量的流動。通過文化來實現情感能量的創造,是朗讀者欄目的獨特之處。而這種文化與情感相融合的新模式不僅滿足了大眾對精神文化的渴望,同時也滿足了傳統型受眾對情感的需求和和諧人際關系的需求,從而創造了文化類節目的社會效用。

參考文獻:

﹝1﹞《朗讀者》火了,它背后的數據,你能看懂嗎?﹝N﹞.今日頭條,2017 05 25.

﹝2﹞楊晶.《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4).

﹝3﹞(英)丹尼斯·麥奎爾著.劉燕南,李穎,楊振榮等譯.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90.

﹝4﹞(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趙建國.傳播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版社,2012:124.

﹝6﹞馮勝勇.提升電視文化類節目質量的思考﹝J﹞.電視研究,2016(7):41-4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