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社會文化價值語境下“慢綜藝”類電視節目的敘事方式研究
——以《中餐廳2》為例
摘要:在娛樂快餐式綜藝節目霸屏的時代下,“慢綜藝”如一股清流紅遍大江南北,《中餐廳》等慢綜藝真人秀節目廣受好評,收視率一路飆升。本文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在敘事學理論框架下,探尋社會語境下文化價值的重塑。
關鍵詞:文化傳播﹔慢綜藝﹔《中餐廳》﹔社會語境
2013年我國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一帶一路”成為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習近平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此背景下,《中餐廳》節目組將“源自中國,但屬於世界”的核心融入到電視節目創作當中,以《中餐廳》為源頭推廣中國美食文化。不同於當下流行的競技類真人秀以游戲的殘酷和刺激為主要風格,《中餐廳》憑借其獨特的敘事視角、舒緩的節奏、清新的畫面,成為“慢綜藝”類電視節目的代表。
一、重塑社會文化價值的社會語境
“慢綜藝”一詞是近年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著重體現文化品位和知識內涵的產物,模式創新注重家庭觀念和工藝元素,總體風格體現為溫情與和諧。與“快餐式”流行文化不斷沖刷受眾感官層面的體驗不同,“慢綜藝”不設定復雜的游戲環節,不設定人物性格角色,而是將明星置身於相對寬鬆的環境裡,展現其最自然真實的狀態,更加注重受眾內心感受的節目形態。
當下社會,生活在現代都市下的大多數人面臨著繁重的生活壓力,貧富差距、婚戀危機等社會問題讓人們對競爭和對抗產生了厭倦和反感。據《2016年職業人生生活狀態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十年間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其中有近 40.4%的人希望從城市搬到農村,遠離喧囂,選擇一種輕鬆、一種情懷。這種情緒同樣也映射到影視中,對“快綜藝”產生疲勞感,轉而對“慢綜藝”青睞。憑借獨特的故事敘述,節奏舒緩,畫面清新的風格吸引了受眾的眼球。
“慢綜藝”就是在這種社會語境下應運而生的。《中餐廳2》在地域和節目內容上都大膽地實現了突破,在第一季的熱度下,《中餐廳2》的拍攝地選取的是夢幻浪漫的法國科爾馬小鎮。科爾馬是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的一個小鎮,是法國六大最美的小鎮之一,兼具法國和德國雙重風情的地域特色,雖坐落於科爾馬市中心,但是法國舒緩的生活節奏很快讓人緊繃的神經慢下來,享受當下的美好,給人放鬆和愉悅之感,沖掉被“快綜藝”刷屏的視覺疲勞。同時以“中國美食“的傳播種子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味道和文化底蘊,讓人不僅領略了視覺的美感享受,還進行了一場文化熏陶。
二、文化價值的重塑:《中餐廳2》敘事分析
(一)敘事視角:人文關懷的真情流露
普林斯認為“視角”是描繪敘事情景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這些情景和事件的感性和觀念立場。敘事視角是敘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核心是角度,是如何選擇特定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事件,從什麼角度聚焦問題。有學者提出,新聞報道有政府視角、百姓視角、專業視角等三種視角。對於文化傳播的視角多種多樣,但是百姓視角永遠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百姓視角體現在人文關懷上,而人文關懷不僅僅是關注人的社會行為,更要關注支配這些行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嚴。
中國古訓:“民以食為天”。美食節目在中國一直受觀眾所推崇,而向世界推廣中國美食的節目還比較匱乏。《中餐廳》打破了以鏡頭記錄美食的靜態傳統模式,通過五位熒屏人物經營餐廳的方式,各自拿出絕活來傳遞中國的美食文化,如在《中餐廳2》中蘇有朋的鹽酥雞,趙店長的沙姜雞,舒淇的清蒸鱈魚,王俊凱的水煮肉片、麻婆豆腐,還有白舉綱的面包屑炒蝦。他們以最貼近觀眾生活的方式,制作平常的美食佳肴,傳遞的是忙碌的都市人群渴望回歸本真的生活節奏,滿足觀眾對本真生活的向往,平民化和生活化的節目內容與觀眾的心理需求一脈相承,從百姓生活角度呈現人與美食的互動。
《中餐廳》除了做一些平常的家常菜,值得注意的是節目重心聚焦美食背后人與人的交流。在《中餐廳2》中有一期是嘉賓做客法國房東家,開辦燒烤聚會,大家拿著香檳“干杯”時,法國人所表示的祝福語“santé(健康)”,從干杯的祝福語又一次體會到法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在飯桌上,房東女主說:“法國人比較慵懶,生活很慢”,店長趙薇馬上回應:“中國人講究勤勞,認真工作。”中西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產生火花,從生活中關注人的精神和文化。
另外,文案唯美浪漫,許多清新的文字語言仿佛就是觀眾當下的所思所想。比如“中餐廳開業的第一天剛好趕上科爾馬的休假日,迎著微風,迎來了科爾馬的休假日,整個小鎮洋溢著清爽的氛圍,晨光忙著把昨天趕走,也把今日的忙碌捎到門口,沿街的櫥窗早就擦得亮透,好心情讓勞作都化作笑容”﹔“愜意的午后時光,被晒成軟綿綿的雲,隨風經過了小鎮,就這樣慢慢地、慢慢地,享受著我們平凡的一天”。這些小心情的營造,精選的文字語言,用最平實的情感寫出了文字背后的愜意,不僅使畫面更加靈動,還在於細致入微地關乎人文情懷和生活格調。
可以說,《中餐廳2》節目設置是從百姓視角出發,把敘事的視角走向微觀,走向生活,站在人的角度來傳遞生活中的人文關懷。
(二)敘事主題:品牌文化的精心設置
美國品牌學家勞倫斯認為:“敘事可以表示一個等式:敘事=故事+主題。主題就是在故事之上的一層鋪設,它用來指導故事的敘述,提供感情的交流或者傳達更深層次的內涵。”《中餐廳》在炒菜做飯享受生活同時,有目的地推銷中國美食和文化,把食物上升到文化高度。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說:“文化就是軟實力,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中國的傳統藝術、中國的飲食和傳統服飾等,在美國都很受歡迎。”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我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中餐廳》裡將許多中國元素融入到節目當中。首先這檔節目的名字“中餐廳”就代表了中國,店內的中國擺設,《還珠格格》的插畫,文字、煎餅果子、烤冷面等,這些中華元素能夠更好地傳遞中國文化﹔其次,嘉賓的主動引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wine在1974年提出了“把關人”的理論,主要觀點:“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裡流動做出決定。”在《中餐廳》裡,人人都充當“把關人”,店長趙薇會主動向別人介紹中國飲食,每期會介紹從中國帶來的“中國火腿”,主動與顧客互動。在飛行嘉賓黃曉明的這期節目中,黃曉明堪稱文化大使,主動去和每一位顧客進行交流,推薦各個不同的菜品,主動邀請顧客動手做中國美食,顧客用餐完畢還會主動贈送中國傳統節日具有代表性的“粽子”。這種主動性和引導性的推薦方式能夠更好地宣傳促成民族品牌,賦予民族品牌附加的文化價值。
在科爾馬開辦中餐廳,這種跨文化交流和傳播會使中西方文化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這也就是《中餐廳2》節目所承載的獨特使命——傳播中華文化,塑造民族品牌。
(三)敘事結構: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匠心設計
結構源自建筑學,是指在一定框架下,部分以一定的方式組成整體。敘事學中的結構是指借助框架,將文本內容按照設定的敘事順序和作者構思有序排列,把敘事內容完整地傳遞給觀眾和讀者。
《中餐廳》以人物為主體,傳播學研究者發現:有兩類傳播者最易被受眾接受,一是“在他談論的領域中有威望的人”﹔一是“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往往明星就是活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威望的人,受眾就會開始佔位,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中餐廳2》中節目組邀請的五位嘉賓,趙薇、蘇有朋、舒淇、白舉綱、王俊凱正是70、80、90、00后的代表,再加之各自在這檔節目中所擔當的職位,拋去導演和演員的職業,由熒屏人物轉變為生活中平常的人,還原生活的原生態和日常化,同時把自己塑造成“與觀眾相似的人”,拉進了與觀眾的親近感。同時《中餐廳2》繼續深耕嘉賓間的人物關系,主打兩兩嘉賓間的“美味關系”,這種“美味關系”幾乎圍繞著繼任《中餐廳》店長的趙薇,人際關系呈網狀展開。比如“熒屏老搭檔”趙薇和蘇有朋,多年老友默契仍在﹔曾在電影《夕陽天使》裡飾演姐妹的趙薇和舒淇是生活中的好閨蜜,而同時舒淇和白舉綱因一檔節目的錄制而相熟﹔王俊凱和趙薇有著不錯的私交。在人物設計上,相熟的關系自然會營造一種輕鬆、互相調侃的愜意氛圍。五人畫面時而和諧,時而搞笑,時而開站互懟,生活中的各種樂趣推動了節目進程,同時也加強了觀眾的帶入感和參與感。
以人的故事傳達文化的內涵,主題海報“美味故事”首發,五人不再是“圍著鍋爐轉”的店長和伙計,而是手拿特色菜的美食達人。“一碟清淡的家常小炒是趙薇和寶貝的約定,一盅鮮甜的滋補湯水是舒淇對家人的關愛,一杯濃香的養身飲品是蘇有朋給媽媽的照顧,一份可口的營養主食是王俊凱給自己的鼓勵,一盆爽辣的街頭美味是白舉綱和兄弟們的歡笑。”母親、女兒、兒子、年輕人、朋友,五位不同身份的嘉賓各自詮釋他們的“美味故事”,美食與勞作相伴,讓觀眾了解中華美食。“美味的故事”既可以是平凡簡單的生活,也可以是豐富精彩的故事,不僅帶給觀眾味蕾般的滿足感,又充滿故事性和文化內涵。
三、文化價值的思考:文化價值的困境與突圍
(一)文化價值的困境
“慢綜藝”作為一種媒介文本,是社會經濟乃至文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阿多諾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大眾文化已經喪失了文化的真正本質,呈現出商品化的趨勢。”《中餐廳2》打著“源自中國,但屬於世界”的節目旗號,首次亮相就以全網收視率1.13,CSM城域收視率1.43,在同時段頻道榜首,網絡播放量10個小時就破億,微博自媒體平台熱搜強勢霸屏,收視率所帶來的利益永遠都是電視節目的最終目的,除此之外,邀請嘉賓在節目中多次植入廣告也証明了其利益傾向。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使受眾在娛樂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和靈魂,娛樂節目如一味追求娛樂,忽視節目文化品位及審美價值,受眾在感官體驗之后易出現精神虛無感。”節目所反映的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娛樂性傾向越來越突出,其文化內涵的不足也使得電視娛樂節目陷入困境。
電視節目商業性固然有好處,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研究中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通過研究受眾需求來實現節目創新,面對人們精神文化空虛的社會背景下推出一檔飲食文化節目是契合時代發展的。在“泛娛樂化”的社會語境下,飲食文化的傳播對受眾追憶中華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電視節目不僅僅是供觀眾休閑消遣的,更應該給人以視覺文化、情感上的多重滿足。
(二)文化價值的突圍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人的期望。在電視節目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增強電視節目的原創力、競爭力,挖掘獨特性的視角和文化題材,立足當下。
1.凸顯中國文化
在追求視覺盛宴的同時,要注意節目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多元化地展現中華文化。《中餐廳2》借助中國美食、插畫、漢字、民俗文化等展現中國民族的底蘊和魅力,這些都為中餐廳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讓食客在享受美食的色香味同時,也能觸及情感,聯動文化。
2.文化輸出
《中餐廳2》作為文化輸出的創新樣本,從室內搬到室外,從國內遷到國外的創新設計,不僅可以詮釋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核心思想,更是展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種全新模式,充分體現媒介融合下文化輸出戰略上的突破與創新,為文化價值的傳播開創了一種新模式。
四、結語
在當前社會語境下,單純的博眼球、追求商業性已經無法適應世界競爭,文化價值的作用愈發明顯。麥克盧漢在《人體的延伸》中認為,電視不只是娛樂工具,還是制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景的新力量。從這個角度看,一檔優質的節目會在潛移默化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促進人的成長,將知識、文化、思維、態度傳遞出來。因此,電視綜藝節目要注重挖掘節目的文化價值,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要避免“泛娛樂化”和商業性的問題,在講好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拔高節目立意。多元文化發展是電視節目不二的選擇,打造中國品牌文化,才能在收視率與偏理性、娛樂性與社會責任之間尋求一種文化的平衡。
參考文獻:
1.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J].理論導報,2016(08):7-9.
2.歐陽宏生,舒三友.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創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159-164.
3.鄧彩菊.從節目元素分析慢綜藝節目成功的原因——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北方文學,2017(24):110.
4.[美]杰拉德·普林斯.敘述學詞典[M].喬國強,李孝弟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