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媒體准確的構成邏輯
——以“人民號”為例
一、平台型媒體的起源與實踐困境
2014年2月,美國社交媒體Sulia的CEO喬納森·格裡克在科技新聞媒體Re/Code上發表了《平台型媒體的崛起》一文,結合Platform(平台商)和Publisher(出版商)之義,他在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合成詞“Platisher(平台型媒體)”,之后,杰羅姆為其提出了一個為學界廣泛接受的定義:“平台型媒體”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台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1﹞。四年來,平台型媒體從國外走向國內,從探索走向成熟,已經匯聚了融媒體時代巨大的內容流量,成為了“‘互聯網+’時代媒體轉型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
從2014到2018,統覽這四年間我國的平台型媒體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在平台型媒體上的嘗試時間是較早的、態度是積極的、成果是豐富的。不過,平台型媒體作為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平台化”特性的具體體現,相對於“移動化”、“可視化”等其他特性,其提出畢竟也不過四年,落地時間則更短。而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實則源起於操作性的互聯網實踐認知,無論是格裡克還是杰羅姆,他們對於平台型媒體的理論表述都很難說是完善的。從基本的架構來說,平台型媒體准確的構成邏輯應當是進行其理論搭建的首要基礎工作。我們觀察平台型媒體的實踐困境諸如專業性的缺失、低質內容的生產、虛假新聞、技術邏輯對新聞的凌越的時候,應當認識到,首先,這些問題並非只是我國獨有,它遍布於整個平台型媒體生態圈,其源頭在乎平台型媒體的本質屬性而非外在影響﹔同時,這些症狀或疑問其實並非僅僅是傳統媒體桎梏在平台型媒體上的自然延伸,但平台型媒體卻的確為其提供了具有解釋力與解決力的思路。
二、 “人民號”的平台型媒體邏輯
“人民號”是由人民日報推出的並植根於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面向全國媒體、黨政機關、各類機構和優質自媒體的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台,於2018年6月11日正式上線。盡管相對於我國其他平台型媒體的嘗試,“人民號”的這一步似乎稍顯晚了一些,但人民日報的巨大影響力使人們不得不對於“人民號”和其背后的內涵予以格外關注。在筆者看來,“人民號”的意義首先在於平台型媒體這一概念及其邏輯在相對於市場操作的更高層面獲得了認可,“國家隊”的入場是對平台型媒體發展必然性與必要性的肯定﹔當然,其意義還在於對平台型媒體發展現狀背后的深度思考與發展趨勢的關切。
從“人民號”上線到現在已過去了兩個多月,筆者通過對其管理理念與運營狀況的觀察與分析,認為“人民號”對於平台型媒體准確的構成邏輯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時也為整個平台型媒體生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筆者認為,“人民號”的平台型媒體邏輯在於:
(一)領先的融媒體實力
作為“人民號”的推手,近幾年,人民日報的融媒體角色經常是以刷屏爆款的形象出現在新媒體平台上的,如H5形式的“軍裝照”、短視頻形式的“中國很贊”手指舞……每逢重大時間節點,人民日報總能出守正出新,在取得巨大社會影響的同時,贏得人民的交口稱贊。在這背后,體現的正是作為央媒的人民日報在媒體融合上的傳播創新。實際上,自1997年1月1日創辦人民網開始,人民日報的媒體融合進程一直走在包括18家中央媒體在內的國內媒體前列。隨著媒體變革大勢所趨,人民日報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態勢,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兩微”入駐、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中央廚房”開啟建設……人民日報的融媒之路一步一個腳印,而且每個腳印都踏得堅實有力。根據統計,目前,人民網的傳播覆蓋超過2億人次,網民遍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日報微博粉絲超過1億,在中國媒體微博中高居榜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超過1900萬,影響力在2000多萬個微信公眾賬號中排名榜首﹔人民日報客戶端累計下載量已經突破2.4億,在主流媒體新聞客戶端中亦屬翹楚。如今的人民日報早已不單單只是一張報紙而已,一個強大的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融合媒體集群已經形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