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法治公共領域建構與演變【2】
二、電視法治公共領域的發展階段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公開審判正式開庭。在經歷了長達兩個多月的艱辛審理之后,於1981年1月25日正式予以了宣判。相關回憶資料顯示,在這段公開審判的時間裡,“人們都會早早吃好晚飯,守候在電視機旁,觀看央視每晚7時的新聞聯播,了解當天關於特別法庭情況的報道”﹝9﹞。
1980年7月,央視為了改變自身隻有新聞報道沒有評論探討的話語傳播格局,專門創辦了一檔名為《觀察與思考》的電視評論欄目,其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法治、文化、教育及社會道德等各個方面”,旨在“以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為對象,進行較為深入地分析”﹝10﹞。節目播出以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甚至有很多高校將其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教材﹝2﹞。
1994年4月1日晚間19:38分,在央視一套,又一檔名為《焦點訪談》的電視評論欄目騰空而出。在不經意間,《焦點訪談》欄目也因其大量的涉法節目報道和欄目對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而在中國電視法治公共領域的建構歷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觸目驚心假發票》《雄縣追車記》《巨額糧款化為水》《倉儲糧是怎樣損失的》等報道,直指當時社會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話題,層層抽絲剝繭、揭露問題,最后引起了國家權力機關的高度重視,推動問題在法治的軌道上得到了有效解決。
1996年5月16日,在央視內部幾經曲折的獨立電視法治欄目《社會經緯》以全新的面貌向全國電視觀眾予以呈現。該欄目仍以“普法”為主要節目宗旨,以法治題材為欄目主要內容,每周播出一期,每期時長45分鐘,在觀眾中引發了較強反響,並帶動了欄目收視率的明顯提升﹝10﹞。
1999年1月2日,在央視一套的午間時段,一檔名為《今日說法》的電視法治欄目正式播出,迅速引起了無數中國電視觀眾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在迄今為止數以百計的電視法治節目集群中,《今日說法》已經成為了電視法治節目最為主要的標志,其象征意義、話語地位無出其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由速度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此國家思維模式的驅動下,“全面依法治國”被作為國家“四個全面”總體戰略之一,沿著“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法治中國建設道路,在繼續推進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同時,更加注重在執法、司法等具體操作層面的建設,以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更加全面有效地貫徹實施。
這一系列重要因素的變化,促成了中國電視法治公共領域在原有空間形態基礎之上,不僅進一步創新了其話語平台、豐富了其話語表現形態,而且還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話語趨勢,將其開放性、平等性、公共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適應這一形勢,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相繼推出了《小區大事》《我是大律師》《律師來了》等多檔創新形態電視法治欄目。其中,《小區大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社區這一社會的微觀層面,以“記錄”為主要的手段,真實呈現了一個又一個社區矛盾調解的生動過程,集中展現了法律素養提升背景下社區居民在“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原則下的自我管理自覺﹔《我是大律師》《律師來了》以“律師公益援助”為節目切入點,匯集了包括當事人、律師、評論員、觀眾、主持人等在內的不同參與主體,在開放、平等的電視公共談話場中,以多角化的思維有力詮釋了“法為繩墨”的精神要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