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外問答平台Quora改善國際傳播效果
我國始終致力於塑造積極良好的國家形象,但當前國際受眾對我國的偏見與誤解仍較深,傳播效果尚不盡人意。雖融冰非一日之功,卻亦不可忽視我國的對外傳播長久以來官方意味過重這一事實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因此還需更充分利用非政府的國際傳播主體,特別是海外華僑、留學生及在華外籍人士等與海外受眾心理距離更近的民間力量,來消弭誤解,傳達真實的中國。此外,據外文局調查報告,海外受訪者了解中國的首要兩大渠道仍是當地的傳統媒體(61%)和新媒體(43%),不使用中國媒體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該看什麼中國媒體”。結合以上兩點,本文試分析利用海外熱門問答平台Quora“借船出海”、進一步改善我國國際傳播效果的可能性。
一、Quora的影響力及其運行機制
社會化問答平台Quora創立於2009年6月,次年6月正式對公眾開放。經過八年的發展,2017年Quora估值已達18億美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月均獨立訪問人數達到2億,影響力不可小覷。一些外國政要也注意到了這一平台的影響力,開設賬號來解釋政策、了解民意、進行公共外交。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在Quora數次回答有關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平價醫療法案》(ACA)以及伊朗核協議等相關問題﹔希拉裡也在競選期間多次利用Quora回應諸如“穆斯林禁令”、氣候變化、打擊ISIS等焦點問題,爭取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網站流量分析公司Alexa提供的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Quora用戶來自美國,比重最大,其后依次是印度、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而由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7月發布的中美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可知,這五個國家中,美國、印度、日本對我國的好感度均低於參與調查的全球38個國家均值(47%),其中日本和印度對中國印象尤其負面,好感率分別僅有13%和26%,均是急需我們改善傳播效果的重要對象國。
話題是Quora社交平台的骨架,激勵著用戶參與,生成內容,建立起關系網絡與知識體系:用戶在提問時可將問題加上話題標簽,以便關注該領域的其他用戶能夠及早發現,發表回答﹔也可訂閱感興趣的話題,隨時獲得此話題下問題和回答的動態更新﹔即使用戶未進行相關操作,Quora也會選取當前熱點問答、話題及優質答主推送至用戶首頁,吸引用戶發現個人興趣之外的領域,挖掘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局限於“信息繭房”之中。
此外,Quora的推薦機制也為用戶的積極交互注入了強勁動力。符合用戶偏好的問題會通過首頁推薦、相關問題、邀請回答、每日精選(郵件發送)等方式分發給用戶﹔答案的優劣排序則並不單靠“贊”和“踩”數量的百分比或差值來判斷,而是使用特征工程建立模型進行篩選及推薦,特征的提取主要圍繞以下三類維度——文本特征、專業性特征和答主/贊同者使用歷史特征。比如,答主的知識背景、在特定話題下的回答數量、瀏覽量、被“贊”、“踩”及“贊賞”的次數都會被納入模型,甚至投票者的專業與否也會影響排序。這樣的推薦機制既能避免投票上的馬太效應,也可保証優質答案的曝光率不受用戶加入時間長短的影響,從而激勵新用戶的創作﹔而僅是“抖機靈”但並未實質性解答問題的熱門答案不會得到優先展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用戶的答題行為,有利於維護社區專業性的氛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