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期

“眼見為虛”:淺析國內VR新聞生產現狀

——以上游新聞客戶端VR頻道為例

嚴悅 張兢
2019年01月09日10:04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期

摘要:隨著新聞媒體對VR技術的引進,傳統新聞報道理念及方式發生改變,新聞界再一次經歷了變革。作為我國首個設立VR頻道的新聞APP,上游新聞客戶端在我國VR新聞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通過對上游新聞客戶端VR頻道中的229條VR新聞進行研究,分析得出我國現階段的VR新聞生產還處於初級階段,存在技術理念不夠成熟、選題傾向娛樂化、受眾關注度不高等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及思考,以期為我國VR新聞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VR新聞﹔新聞生產﹔上游新聞客戶端VR頻道

一、導言

麥克盧漢有一句經典名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當一種新的媒介出現,必然會帶來信息傳播方式及傳播理念的革新。2016年被稱為“VR元年”,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虛擬仿真技術,VR在諸多領域掀起流行熱潮,新聞媒體也積極引進VR技術,創造了“VR+新聞”的新型報道模式,在傳統媒體積極尋求轉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今天,VR的出現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國外媒體對VR的探索始於2013年,美國甘內特報業集團旗下的《得梅因紀事報》推出首個VR新聞項目《豐收的變化》(“Harvest of Change”),這“標志著VR技術開始在美國新聞界真正興起”①。我國VR新聞起步較晚,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中,人民日報制作了“9·3”閱兵VR全景視頻﹔2016年1月24日央視網在體壇風雲人物頒獎典禮上,首次採用VR技術進行全景直播。2016年,由重慶報業集團打造的上游新聞客戶端首次推出了VR頻道,設置專欄發布VR新聞。在VR技術的影響下,無論新聞生產流程還是信息傳播觀念,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本文從新聞生產的角度對上游新聞客戶端VR頻道(以下簡稱“上游VR”)的新聞進行歸類、分析,探索其中的特征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借以窺探我國VR新聞生產現狀,並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具體而言,本文的研究問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我國VR新聞生產的現狀如何?相較於傳統新聞生產方式有何改變?第二,我國VR新聞生產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境或不足,有什麼應對方案或解決措施?第三,我國VR新聞未來可能朝著什麼樣的趨勢或方向發展?

二、研究發現

(一)“從敘事走向呈現”:VR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局限

1.改變傳統線性敘事,打造“全景式”“沉浸式”新聞體驗

(1)VR技術顛覆傳統新聞報道的線性敘事

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的新聞報道活動,主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描述或展現新聞事實,且敘事通常從開頭到結尾呈線性表達,一般有固定的敘事角度。而VR新聞呈現了一種新型的新聞敘事模式,通過計算機對現實環境的模擬,將新聞事件置於更加廣闊的非線性交互環境中,為受眾提供全景式解讀。以上游VR新聞《閃電秀!操控百萬伏電流於掌心》為例,打開這篇VR新聞,受眾可以通過用手指滑動屏幕或佩戴VR眼鏡自由轉換觀察視角,傳統的屏幕界限被打破,在360度無縫連接的圖像中,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關注點。受眾既可以觀看前方精彩的“閃電秀”表演,也可以看到后方拿著“長槍短炮”的記者們,或者觀看左右兩邊熱鬧的人群。在上游VR中的每一條新聞裡,配有少量的文字說明,點開文字說明的按鈕,就會出現幾百字的簡要介紹,相較於傳統媒體中將語言文字作為主要傳達信息的載體不同,VR新聞中的文字只是起到一種輔助說明作用。

(2)用戶不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新聞參與者

傳統新聞報道中,受眾根據新聞報道對事實的描述或展現,在自己的腦海裡勾勒出新聞事實的原貌,這種受眾接受信息后自己“解碼”的過程,可能存在解碼錯誤或損害原本的情感傳達。而VR新聞中受眾可以通過穿戴設備“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了解新聞事實,這種“感知域的延伸”能夠帶來“沉浸式體驗”②。VR新聞中,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可以是新聞現場的參與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說過:“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覺能力的拓展或延伸。”③VR技術幾乎完美地印証了這句話。在上游VR中,有幾篇關於“重慶力帆客場對陣廣州恆大現場”的系列VR新聞,這幾篇VR新聞呈現的都是足球比賽現場的場景,周圍是吶喊的觀眾,前方是激烈的比賽,給受眾一種自己也是現場觀眾的錯覺,會忍不住一起吶喊助威。這幾篇VR新聞是上游VR的早期作品,都只是靜態的圖片,沒有背景聲音,但這種現場感和參與感卻是傳統新聞媒體難以提供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