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期

從《一本好書》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再創新與價值輸出【3】

常珂
2019年01月09日10:06 |
小字號

(二)演員與創作團隊協力引領“工匠精神”的回歸

近年來,“工匠精神”被頻繁重提,這種精神不僅僅是指在工作中要敬業、創新或者專注,它更是一種情懷、堅守與責任。隨著人們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用人單位用人觀念的轉變,“工匠精神”已成為人們普遍的追求。除了“匠士”,更多領域的“士”也脫穎而出。

《一本好書》這檔致力於原創的節目,從流程到細節都處處體現著演員與創作團隊的專業和敬業。在演員的選擇上,該節目以“戲比天大”為標准,摒棄了當紅流量藝人。同時也以符合限薪令的標准來邀請趙立新、王勁鬆、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派演員。這些實力派演員以公益心看待節目的推廣,他們對藝術和節目的尊重源源不斷地向演藝界的藝人傳遞著大情懷與正能量。如今的演藝界以一味追求流量為獲利手段,演員的敬業精神已顯得難能可貴。節目播出期間,觀眾的彈幕都是在感嘆演員的台詞功底以及演技。關正文曾提到每期拍攝隻錄制兩天,從早上六點一直拍到第二天四點,比如五十多歲的演員王洛勇熬夜兩天隻睡了四個小時,又比如趙立新和王勁鬆苦練台詞。這些均體現了演員對職業的敬畏、熱愛以及認真負責的精神。這種精神通過各種互動與傳播,感染著更多的受眾,引領工匠精神的回歸。

以關正文為首的創作團隊從2013年到2018年一直專注於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導演關正文2015年就在微博上說道:“我們選擇堅持自己,做有價值的精神產品,並且享受傳播的過程。”從2013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中國成語大會》到2016年《見字如面》、2017年《漢字風雲會》再到2018年《一本好書》,這些質與量並存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正是該團隊不斷堅持、追求突破的“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除此以外,節目的播出平台“騰訊視頻”,近年來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輸出內容上一直都致力於打造有意義、有意思的優質內容,以實現不負用戶“好時光”的初衷。從2017年《明日之子》《吐槽大會》《腦力男人時代》等節目的火爆播出可以看出,騰訊視頻一直都致力於做有質量的節目,並且不斷創新、傳遞正能量。

三、結語

當前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很多節目為了收視率隻注重看點和賣點,並沒有將節目應有的知識性與娛樂性進行有機的統一和平衡。《一本好書》作為一種文化類綜藝節目,讓觀眾娛樂的同時,也牽引出觀眾對文字背后的思考。例如,《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斯特裡的理想與現實生活的沖突,觀眾在觀看的同時也能意識到這是青年人步入社會后普遍要面臨的問題。斯特裡的故事啟發了觀眾的集體思考,即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這個永恆的話題。人們應該是勇敢地追逐夢想還是怯懦地向現實低頭?選擇生存還是死去?執著還是放棄?節目播出期間,觀眾發布的彈幕也出現了對不同文明和世界觀的激烈討論:斯特裡是否是渣男?斯特裡是否三觀不正?文學作品是讓人們了解人性還是判斷人性?

整個節目中,觀眾看似是在被動地接受節目所傳達的各種信息,事實上,他們是能夠從節目中獲得自信或找到自己的影子。《三體》這個關於宇宙的故事告訴觀眾一個現實的真相,浩瀚的星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宇宙的危局也是個人的危局。就像羅輯一樣,每個人存在於世間都是有價值的。這無疑是在肯定個人的價值,是對受眾的一種鼓舞,能夠傳遞給受眾一種社會認同感。《萬歷十五年》展現給觀眾的是青少年時代萬歷被嚴厲管束的生活,這不僅是在解讀萬歷本人,也是在喚醒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成年人的記憶。觀眾集體記憶的碰撞與節目中的人物和故事一起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

《一本好書》証明了文學作品可以進行舞台化的演繹。這種轉變既可以在形式上融文化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於一體,也可以在內容上具備思想深度、文化深度、溫度和人文情懷。這為傳統媒體的精神文化傳播提供了啟示,也為今后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如何進行有價值的傳播提供了借鑒。

注釋:

①汪流.電影編劇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237-238.

參考文獻:

1.單曉雯.文學作品影視改編與傳播研究述評[J].中國報業,2016(04):38-39.

2.武楠.新時代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價值引領和創新突破——以央視《朗讀者2》為例[J].當代電視,2018(10):43-44.

3.高辛凡.《朗讀者》:倡導感性“閱讀” 啟發理性思考[J].當代電視,2018(11):67-68.

4.謝愚.《一本好書》:引領觀眾 回歸經典[N].金融時報,2018-11-09(009).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