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期

從《一本好書》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再創新與價值輸出

常珂
2019年01月09日10:06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期

摘要: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工作重要系列講話精神的指導下,我國的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呈現出全新景觀,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爆發也導致眾多節目同質化。如何創新已是當今文化類節目在創作上首要考慮的問題。本文以《一本好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節目的創新路徑與價值內核的分析,挖掘該節目的成功之處,從而給文化類綜藝節目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一本好書》﹔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價值輸出

《一本好書》是由實力文化、騰訊視頻和江蘇衛視聯合出品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其上線開播兩期,便拿下了豆瓣評分9.3的好成績。該節目全新的形式、環節設置以及場景化舞台讓行業驚嘆的同時,也再次刷新了人們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認知。以2001年播出的《百家講壇》為例,該檔以讀書為主的文化節目是邀請專家學者從專業化的視角介紹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家背景,從而解讀經典名著。《一本好書》這檔綜藝節目摒棄傳統的讀書類節目對文學作品的學術化解讀,而是以舞台劇的形式立體、生動地回溯書中所描述的人物與事件。

一、《一本好書》的創新路徑

(一)文學作品的舞台化演繹

《一本好書》選取的文學作品來自英國、美國、中國等國家,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三體》《萬歷十五年》《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霍亂時期的愛情》《無人生還》等經典書籍。節目組在書目題材的選擇上採取多元化策略,涉獵推理類小說、愛情類小說、諷刺類小說、科幻小說、歷史研究類書籍以及科技理論類書籍。

相較於以往的讀書類綜藝節目,《一本好書》在節目形式上進行創新,在文學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以舞台劇的形式致敬經典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的小說或者書籍往往是模糊的、無形的,雖然對人物和細節進行了詳細描寫,但這些描寫都比較抽象。舞台劇則不同,它會以具體的、有形的方式將細節進行栩栩如生的場景化再現,以此滿足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審美。同時,表演者通過語言、動作以及表情等能夠將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化。例如,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男主人公阿裡薩喜歡在夜晚為女主人公獨奏小提琴,書中只是抽象地描寫這首小夜曲。但在舞台劇中,琴聲和人物從書中走出來,觀眾不僅可以用耳朵聽到阿裡薩那充滿愛意的琴聲,而且也可以用眼睛看到阿裡薩拉小提琴時從期待到慢慢絕望的神情。阿裡薩離開鎮子之前在女主人公的窗下拉小提琴,那時女主人公家的狗叫起來了,滿城的狗叫起來了,他停止演奏,狗叫也停止了。這種無聲與有聲的結合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聽覺沖擊,場景化的再現更加凸顯主人公的寂寥,主人公在舞台上活起來了,文學形象在戲劇的助力下活起來了,這有助於那些沒有看過書的觀眾或看過書還不理解的讀者能更容易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文學作品以舞台劇的形式進行改編,能夠充分引起大眾的審美和情感的共鳴。同時,這種改編有利於促進文學與戲劇、文學與讀者、戲劇與觀眾之間產生聯系,推動戲劇與文學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一本好書》中舞台化的演繹不僅僅是指將文學作品改編為舞台劇,該節目還將歷史研究類書籍以脫口秀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出來。節目中演員王自健以說書的形式趣味解讀《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這種講述並不枯燥,而是以幽默又接地氣的語言將書中的內容傳遞給觀眾,達到晦澀難懂的書籍可理解性輸入的效果。

(二)雙現場模式的交替呈現

《一本好書》的節目定位為“真人秀”,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也可以歸類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從流程上看,節目的每一期分為三個環節:背景介紹、現場表演、嘉賓解讀。背景介紹用朗讀的手段將每本書的作者、創作的背景等圖文信息向觀眾進行導讀。第一現場的表演與第二現場的嘉賓解讀以時空間隔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第一現場由演員表演,用特定的、夾敘夾議的方式,將三個片段串聯起來呈現出書的一個局部。每本書刻意地隻精選局部章節,這能夠引導觀眾自發地沉入到遐想之中,達到吸引觀眾去尋找和閱讀原著的目的。第二現場則是主持人陳曉楠,作家蔣方舟、朱大可、止庵,學者吳伯凡,編劇史航等人以專業的角度圍繞舞台劇表演的情節進行解讀。第一現場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情感的投入與釋放。第二現場嘉賓的交談與點評將晦澀的概念簡單化,在解讀相關背景的同時將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兩個現場的交叉呈現有利於引導觀眾從動眼到動腦的迅速切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