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期

從慢綜藝的火熱反思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路線【2】

陳若鈺
2019年01月09日10:07 |
小字號

三、“慢綜藝”何以受到受眾青睞

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快節奏生活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的日常標簽,綜藝影視作品也為了跟隨腳步,用流水線出品的速度,批量生產出節目,塞進人們生活的每一個銜接處。

媒體人常說“媒介內容不得不迎合當下碎片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其實,讓人們生活變碎片變擁擠的很大原因正是來自於媒介內容本身。緊張的競技真人秀,連同窺視、燒腦等刺激感官的媒介體驗,將“一分鐘一笑點、三分鐘一高潮、五分鐘一懸念”的“一三五”法則貫徹得淋漓盡致。與此相對應的是,節目在強調整體故事線的設計和邏輯的完整性之后,更迫使受眾一刻也不能離開屏幕。綜藝不僅要求受眾觀看時要高度集中精神,還強調節目之外的線下參與。

這種填鴨式的電視網絡節目不僅致力於幫受眾消遣時間,更乘勢追擊他們每一分秒的零散時間。受眾在紛雜的影視綜藝節目的包圍下,很難從中抽身,冷靜下來思考在媒介內容中真正渴望獲得什麼,而不是被強加了什麼。沒有了這種能提供建設性意見的反饋,制作人也一廂情願地在尼爾·波茲曼描述的一片狂歡節般的氣氛中,將“娛樂至死”的理念貫徹到底。

而這時候出現的慢節目,仿佛一個救星,將被擠壓得神魂顛倒的受眾鬆綁。慢節目整體的輕鬆基調,以及不強調敘事沖突的紀錄片式的鏡頭,得以讓觀眾找到一種媒介內容不強勢擠佔生活的平衡。零散的敘事不要求人們從始至終的集中,受眾甚至可以一邊放著節目,一邊從事個人活動。緩慢的節奏允許人們走神和思考,畫面和配樂也能讓專心的觀眾獲得滿足。

更重要的是,很多受眾表示,在看到節目中悠閑的生活狀態之后,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個還沒有被技術和媒介密集佔領的年代。這種喚醒和感同身受,也來自於節目的“留白”效果。制作組不直接將意義表達出來,而是給予觀眾解讀的自主權和空間。觀眾通過節目想到了自己的故事。於是,從被動喚起意識到主動維持意識,共鳴就產生了。

迄今為止出現的慢節目普獲好評的原因,除了新穎精良的制作之外,節目傳達的理念才是更重要的加分項。而對理念意義的給予,正是來自受眾的共鳴。

四、從“慢綜藝”的成功反思國內媒介內容

“慢類”媒介內容的興起,不應當僅僅被視作綜藝市場繁多疲軟時的替補,也不只是一類曇花一現的題材。

從媒介內容制作到受眾深入整個傳播文化氛圍,都需要一個喘息來思考:當制作人熟練地用商業價值評估一類媒介內容的市場前景時,是否忽略了普通大眾真實的訴求,因為這些訴求不那麼明顯和主流﹔媒介迫切地將萬花筒般的內容一股腦拋售給受眾,是否考慮過這些內容與受眾實際生活的兼容度﹔工廠流水線式的媒介內容生產體制,是否會讓本該挖掘本土特色的原創思維沾染依賴性和惰性﹔應當“慢下來”的,是否不僅僅是綜藝節目本身……

飛速發展的媒介大環境,一方面刺激了媒體人和受眾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卻又使兩者在這狂歡的氣氛中變得有些遲鈍。媒體人遲遲捕捉不到朝夕與共的受眾們的情感取向,而受眾也無法傳遞自身的訴求,兩者都忽略了彼此才是刺激靈感的最佳來源。而國內影視綜藝的創新能力也在這遲鈍中艱難地突破著。

慢綜藝的興起,是一種提示。除了目前已存在的節目類型,從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經濟建設等角度出發,還有更多本土特色的題材有待挖掘。但在讓人躍躍欲試的文化環境中,不能用急於求成的功利心簇擁著推搡本該慢慢感悟的蹣跚學步。

參考文獻:

1.盧會意.非典型綜藝的成功要素分析——以韓國明星真人秀《三時三餐》為例[J].視聽,2017(02):27.

2.王彥.“慢綜藝”走紅,讓文化浸潤心靈[N].文匯報,2017-02-01.

3.李楠楠.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J].東南傳播,2007(08):106-107.

4.王文革.“慢”的意味[J].博覽群書,2013(12):4-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