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期

從慢綜藝的火熱反思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路線

陳若鈺
2019年01月09日10:07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期

摘要:在國內真人秀綜藝泛濫增長的大環境中,慢綜藝的出現給受眾和制作人都帶來了新鮮的視角。它一反競技類真人秀緊張刺激的制作思路,通過平淡的敘事和鏡頭抓住人心。慢綜藝的成功背后反映出的是受眾對媒介內容新的審美訴求,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國內媒介內容從干涸到極度繁榮的轉變之后,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關鍵詞:“慢綜藝”﹔真人秀﹔受眾

一、國內綜藝井噴式增長中出現的“慢綜藝”

就好像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光便普遍地存在於人類的日常裡。當國內的綜藝節目走到了疲軟的拐點,制作人大呼一聲“我們要更娛樂化”,一時之間真人秀節目便雨后春筍般地興起。這股熱浪中最先領跑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節目,在“久旱逢甘霖”的觀眾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國外幾十年的探索,在國內隻經歷了幾年。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來了》,從《我是歌手》到《蒙面歌王》,從《極限挑戰》到《真正男子漢》,國內真人秀迅速完成了從無到有的井噴式增長。“全民娛樂”的間接結果就是綜藝節目的泛濫和內容同質化——同樣的制作團隊,雷同的節目設置,相似的后期,以至於連明星嘉賓都呈現“共享”模式。

在這種轟轟烈烈的競爭中,觀眾們表面上似乎有了更多的選擇。據不完全統計,2016至2018年共有568檔綜藝真人秀節目騰空出世。然而,受眾的選擇實際上又被隱性地桎梏在一個強調搞笑、刺激的范圍裡,工作累了點開《奔跑吧兄弟》放鬆一下,吃飯時的最佳伴侶是《爸爸去哪兒》的小萌娃們。如此的思維慣性,也正是明星戶外真人秀時代塑造的產物。

2017年年初,湖南衛視用一檔標榜國內首檔觀察類“慢綜藝”的節目——《向往的生活》,在擁擠的真人秀市場殺出重圍。所謂的“慢綜藝”,是與時下各種競技類綜藝節目相對而言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不預設節目的發展走向,沒有嚴格的故事情節劇本,不安排復雜的比賽環節,不刻意設置沖突矛盾,也不限定節目人物的性格特色,在較為鬆散自由的環境下拍攝出來的節目。《向往的生活》最終亮眼的收視成績,証明了觀眾對這一類型綜藝的認可。慢綜藝的出現,不只是“快綜藝”走到瓶頸期的一種變形,它的興起存在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必然性。

二、“慢綜藝”的起源發展

慢綜藝起源於“慢電視”(Slow TV)。說到慢電視,有名的是挪威公共電視頻道NRK在2009年拍攝的一場長達7小時的火車之旅。這個節目的畫面是一輛火車在卑爾根鐵路上奔馳及沿途的景色。這條連接挪威東部和西部的鐵路,因其沿途景色壯觀被評為“全球最美麗的鐵路線”。7個小時的節目沒有腳本、主線和劇情,甚至都沒有高潮,只是不間斷地記錄一件事的全過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120多萬挪威人觀看了這個節目,佔當時挪威人口的25%。

早在國內《向往的生活》播出之前,韓國就已經出現了《三時三餐》的慢綜藝。這檔節目安排主人公到農村一座小院生活,每日的主題就是簡單的農活和做飯。節目整體的節奏非常緩慢,連日常風吹落葉、羊吃草、狗打哈欠的鏡頭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這種看似不緊湊也不“精心”的真人秀,反而將嘉賓放置在純自然的環境中,節目中出現的沖突和矛盾更多是人與生活的,並非人為設置的。整體的情節發展都像季節更替本身一樣自然。在競爭激烈的韓國綜藝市場,《三時三餐》平均收視為11.5%,最高收視 14%,在同時段節目中連續12次排名第一。該節目也成為一檔長青節目,制作至今。

“另類”的慢節目能收獲不同地區人們的肯定,也許能讓制作人明白,慢節目並非只是受眾一種“非主流”的媒介偏好。那麼受眾為何在若水三千的綜藝市場中願意取這一瓢飲呢?其實早在慢綜藝被正式引入國內之前,受眾的取向已經彰顯出了變化跡象。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和電影《小森林》系列,越南電影《青木瓜之味》等影視作品在國內都獲得了廣泛的關注。這些影視內容的共同點是整體節奏緩慢、敘事零散、畫面唯美、強調人與人和大自然的關系。除此之外,微博上“野事小哥”“日食記”“李子柒”等一系列用戶獲得越來越多的網友青睞,這些自媒體的共性是以平淡的日常食物制作為主要內容。這類題材的影視、節目、自媒體用戶的火熱,實際上呈現出受眾的一種訴求——慢下來,借助媒介內容細致品味生活的渴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