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國產商業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塑

黃蕊
2019年01月15日09:4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一、中國商業電影市場的歷史演進

(一)早期類型電影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傾向 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自然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無論在哪個國家,時政歷史對電影創作的影響都是十分深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必然注定擁有與之相對的傳統文化和政治背景的深厚積澱。到了近現代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了主要變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性質必然決定了電影創作要受到主流政治色彩的渲染或政治利益的支配。因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中國電影的生命線擁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

20世紀50年代,國產電影迎來了第一個新時期,隨著國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繁榮事業方針的提出,包括影視劇作品在內的藝術創作上,開始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影視創作也在力求擺脫舊俗,重建自己的規范。如果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是電影創作的試探摸索時期,那麼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產電影基本呈現了一種主流趨勢——英雄主義贊歌。中國電影在這一時期已經從低谷走向高峰。1955~1956年電影產量和質量都開始上升,這與當時對於文化領域寬鬆的政策息息相關﹝1﹞。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涌現了大量的諸如《黃土地》《流浪漢與天鵝》《鐵血》《小城春秋》《路》《我的母親》《木棉袈裟》等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這些影片從主旋律上來看,均是對民族英雄的贊美與宣揚,這一主題在這個時期非常顯現。無論是倡導英雄主義還是倡導犧牲精神,都使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呈現出動人的浪漫光彩。

(二)傳統與新生相互融合,商業影片在流變中花開無常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電影市場迎來了高潮時期,歷經新中國成立10年之際,一方面得益於較好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經過10年之久的電影創作也在逐漸尋找到政治和藝術形態之間的平衡。這時期的電影創作既傳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有新的經典內容的輸出。作為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個藝術高潮時期, 由政治開明的推動和逐漸習慣並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藝術經驗的結晶, 民族化的藝術開始形成厚重的光彩。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一批藝術風格多樣、電影敘事相對成熟、題材趨向現實主義的佳作集群出現了。比較經典的代表作品有:《早春三月》《小兵張嘎》《舞台姐妹》《農奴》《李雙雙》《劉三姐》《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等。這一短暫時期的繁榮是政治發展的結果,也是電影事業在制作和經驗上成熟的體現。

而電影文化的繁榮隨著“文革”的到來在70年代戛然而止。進入“文革”后,先后對十幾年間拍攝的600多部影片實行全面的封存、禁映,十幾年間的電影一夜之間枯萎凋零。這個時期所特有的政治本位的電影傳播局面逐漸呈現出來。不僅如此,電影傳播媒介的數量銳減,傳播功能被弱化。電影創作受到了重創,電影的發行與放映也都要按照政治的需求而傳播,隻有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電影才會被廣泛傳播,如《地雷戰》《地道戰》等宣揚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電影,著實發揮了極大的教化百姓的作用與功能﹝2﹞。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國電影產業市場重新看到了希望和生機。電影類型形成了武俠動作、城市喜劇和青春愛情這三大最具中國特色的范式,並發展出軍事動作這一正在崛起的新范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類型電影與外部的產業和社會文化之間的豐富互動﹝3﹞,能夠看到海峽兩岸的電影交流和合作模式。中國電影觀念已經從遵循政治方向定性創作的意念,開始轉變到能夠用更加開放的視野去看待外界的優秀內容,並且以足夠包容的心態吸納世界影視經驗,因此,出現了眾多真實厚重的作品。中國電影的理論創作在這一時期也在日漸豐富,直接引進了西方的理論框架和西方的電影理論。在改革開放浪潮下,到了80年代,至今還在沿用的中國電影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紅高粱》《孩子王》《霸王別姬》《無極》《黑色事件》等大批優秀的影視作品紛紛涌現。就這樣在傳統與新生相互融合中,中國的商業影片帶著屬於它的時代印記經歷了社會的滄桑變化。

(三)產業化改革的“新十年”,商業電影迎來春天進入21世紀,商業化的高速運轉以及大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深深植根與電影產業之中,電影體制改革,不斷適應著市場大環境的發展,同時開放的市場環境帶給電影產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以“大片”為稱謂的商業類型電影開始活躍於熒屏之上,並且數量增長呈現階梯式上升態勢。不僅如此,商業大片的制作水平和社會影響力都在大環境下有所突破,使得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影片和商業電影體現初見曙光,並且以更加充滿活力的形象和姿態進入到一個更加全新的“新十年”階段。

得益於相對寬鬆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逐步在世界的電影市場和歷史舞台中佔據一席之地。以“80后”“90后”甚至“00 后”為代表的年輕觀眾成為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而伴隨這些年輕觀眾一同而來的是他們所接受的文化屬性,二次元文化、IP文化、新媒體社交文化、網絡文化等開始與主流文化形態“分庭抗禮”,他們經歷過互聯網的洗禮,消費觀影和消費意識被深深的烙上了網絡的印記。這些年輕人更容易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的信息,包括網絡營銷、明星話題等電影內涵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正是因為受此影響,中國商業電影市場呈現出更多的互聯網因素。同時,具有熱度的IP電影成為票房的新的號召力。

中國電影產業的改革,伴隨著整個電影市場、社會環境的變革而發展,社會文化、社會形態、社會思想和社會意識的變遷都在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推動著中國電影的類型化、自主化發展。由此應運而生的是多元化的電影類型創作,青春愛情片、喜劇片、驚悚片、神怪片、警匪動作片、武俠片、懸疑片等同時存在於大銀幕上,構建出品種多樣、繁榮熱鬧的中國類型電影的新圖譜﹝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