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光影下的儀式感之美【3】

——電視節目《朗讀者》的視聽語言分析

邵帥
2019年01月15日09: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運用儀式感的鏡頭語言在人性與文章中表現情感

在《電影的元素》中,作者李·R 波布克提到: “一部電影其質量的高低,最終由影像各方面的質量所決定。所以如何來設計一個鏡頭,是把影像轉換到膠片上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對於一檔電視欄目來說同樣重要﹝3﹞,在《朗讀者》中,通過很多儀式感鏡頭的運用,運用視聽語言手法進行影像化的呈現,結合觀眾渴望溫暖與安逸的心理需求,這種儀式過程所帶來的直接視覺美感讓每一位觀眾都增強了對於嘉賓故事與情感的認同感。儀式感可以直接觸動觀眾的感官,讓觀眾享受儀式之美。

(一) 使用特殊角度的鏡頭營造儀式感

在《朗讀者》中,節目組使用了特殊角度的鏡頭來營造儀式感,如幾乎傾斜90度的大俯拍鏡頭,以及大廣角的搖臂鏡頭,通過這些特殊角度的鏡頭與大氣磅礡的音樂的結合,讓觀眾在一瞬間有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由此激發出了觀眾對於嘉賓情感的集體認同,與嘉賓在情感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沉浸在了嘉賓所講述的故事中,以此營造出了儀式的美感。

在節目之中,另一種儀式感的細節體現在朗讀文字的出現方式上,當嘉賓在舞台上朗讀時,其說出的每一個字,都會通過書頁作為背景的動畫效果體現出來,讓每一個字都顯得富有情感,這種動畫設計增強了閱讀的儀式美,讓聽覺與視覺在這種儀式美中完美融合。而且在嘉賓朗讀的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固定畫面進行呈現,動畫效果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固定鏡頭所帶來的枯燥視覺體驗,讓畫面元素更加豐富。

(二) 多景別的鏡頭設計抓取採訪者的情感

很多文學作品都是有一定門檻的,而且簡單的一段節選往往很難體現出文學作品的精髓,所以如果嘉賓只是單純的讀文章,很難與觀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由此朗讀前的這段採訪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主持人與嘉賓間的對話,觀眾在嘉賓的故事中,將文學中的內涵與之相結合,與觀眾更直接的進行交流。主持人也以訪談的形式與每位嘉賓進行交流,《朗讀者》以個人的情感體驗、成長經歷娓娓道來這其中背后的故事,這種訪談的形式是具有平等性、自由性的特點,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更像是好朋友間的深夜暢聊,所以其話題的展開更加隨意、真切。所以基於這一點,節目組在進行採訪環節的錄制時,採取了多景別的鏡頭設計,來抓取嘉賓的情感細節。

參考文獻:

﹝1﹞李雪怡.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傳播美學分析﹝J﹞.今傳媒,2017(4).

﹝2﹞周美露.泛娛樂化背景下文化情感節目的內容回歸——以《朗讀者》為例﹝J﹞.廣電視角,2017,8(8).

﹝3﹞蘇優優.淺談電視視聽語言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的運用——以 CCTV 紀錄片《探秘歷史》系列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9).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