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光影下的儀式感之美

——電視節目《朗讀者》的視聽語言分析

邵帥
2019年01月15日09: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朗讀者》於 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在央視播出,通過嘉賓的個人經歷和很多經典著作相結合的方式,用最朴實的情感讀解文字背后的價值。自開播起就得到熱捧、豆瓣評分高達9.5,在筆者看來,《朗讀者》吸引觀眾的原因在於“美”的力量,這其中就離不開其在視聽語言方面的精巧設計,本文試圖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此節目熱播的原因。

一、用精致且典雅舞台的設計表現朗讀的儀式感

朗讀者的場景舞台設計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為片頭場景,書房式的主舞台場景和採訪間,三個場景各有其作用,片頭場景主要用來拍攝主持人對於節目主題的闡述,主舞台主要用來拍攝朗讀,而採訪間則主要用來進行主持人與嘉賓的採訪拍攝。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論, “陌生化”理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裡存在聯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帶給人以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震動﹝1﹞。節目組對於這三個場景的設計正符合了“陌生化”理論,通過場景的設計,表現出了朗讀的儀式感。

(一) 用片頭的極簡場景設計轉換吸引觀眾注意力

董卿作為主場人在每期節目的開頭所單獨制作的片頭非常重要,它不僅點明了本期節目的主題,而且還起到了一種轉換的作用。在這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節目組選用了極簡的棚拍場景造型來完成這個環節,極簡的場景造型讓主體非常明確,主體很容易和觀眾之間形成一種交流感,在這樣的場景設計下,觀眾更容易去傾聽董卿對於本期節目主題的闡述,同時用溫暖的文字配上柔美的鋼琴曲,讓觀眾的內心從焦躁變回平靜,用更加平靜的心去傾聽,從而形成一種很好的轉換效果。

如在《朗讀者》第6期的片頭,當期的主題是青春,在場景的設計上僅僅用了一盞燈和牆上的影子,在這樣的極簡場景下,觀眾很容易的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主持人董卿的講述上,同時極簡的背景也通過光影的對比呈現出了一種對於青春的回憶感,與董卿所講述的文字相互呼應,在這樣的場景設計下,觀眾很容易被主持人所帶動,進而打開自己的心扉,感受朗讀的魅力。

(二)用前后的雙舞台連接設計表現儀式感

儀式感之美貫穿於《朗讀者》的始終。演播室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前部分在面積上稍大一些,作為主舞台主要用於錄制主持人開場和嘉賓朗讀,而舞台的后部分則是一個相對面積較小更加封閉的訪談室,主要用來錄制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訪談,而連接它們的是一條走道,而且有一道門相隔,在這樣的設計下,會產生一種故事與文章相結合,以嘉賓的真實故事印証文章精神的效果。 儀式的功能在於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願上的高度一致。開門,步入一個嶄新的猶如殿堂一般的環境之中,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開始一段朗讀,在這一個個動作之中,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賦予了文章以及朗讀人一種庄重之感,讓觀眾更加專注的聆聽與感受。

(三) 用典雅大氣的主舞台設計帶給觀眾朗讀的儀式之美

主舞台部分主要負責錄制主持人開場與朗讀環節,所以在它的設計上,一定要能表現出朗讀的儀式感,在舞台前景的地磚設計上,節目組使用了金色的對稱花紋地磚,配以背景的八根羅馬柱,呈現出了一種典雅的舞台效果,同時將背景設計為一種書房的感覺,讓觀眾在感受到儀式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溫馨,這樣的舞台雖然缺少了幾分絢麗的效果,卻讓觀眾在內心深處有了一份平靜,從而會更加專注的來聆聽。

(四) 簡約的採訪間設計拉近與嘉賓的心靈距離

與主舞台典雅大氣不同,採訪間的設計相對素雅簡潔,除了四面簡單的金色網格背景作為裝飾外,整個房間的最突出的隻有一對沙發與一張朴素的茶幾,一般的訪談訪談節目往往會讓嘉賓與主持人相鄰而坐,而在朗讀者中則不然,主持人與嘉賓相對而坐讓彼此間更像是久別重逢的朋友,面對著彼此聊天,分享著自己的故事,用這樣的方式拉近與嘉賓之間的心靈距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