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2期

新聞傳播教育需面向移動時代【2】

謝金文
2019年01月15日10:0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擴大到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

我們要重視傳媒素養、新聞素養對社會和公眾的意義,包括對傳媒環境、機構和體制的影響。從目前我國新聞傳媒系統的情況來看,從國內現有的受眾調查、青年調查、傳媒素養調查來看,我國干部、媒介人和普通公民雖已有一定傳媒素養,但還遠遠不夠,許多人仍停留在泛政治化時代的水平,對新聞傳媒的性質、功能、作用、社會責任、品質標准等等,離科學的、全面的認識還相當遙遠。如隻知新聞傳播、新聞媒介有宣傳、輿論或休閑娛樂作用,而對其瞭望環境、交流意見,實現人民的知曉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作用,則知之甚少或漠不關心。這是我國傳媒環境和傳者問題的根本所在,需要通過全面、有效的教育予以改變。

新媒體時代又對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

一是優化個人媒介環境的需要。我們知道,“媒介世界”、媒介環境對人的主觀世界,人的思想情感、態度行為,人的社會化和全面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過去各人所接觸的媒介都差不多,主要是大眾媒介決定了人們的媒介環境,構成了人們所遇的“媒介世界”。現在人們選擇媒介的余地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大大提高了,自主性大大增強了,各人所接觸的媒介會有很大的差異,人們的媒介環境越來越多地取決於選擇者自己。於是人們的選擇偏好、能力也就越來越重要,於是人們對傳媒的了解,對傳媒的社會作用、與人的關系等等的認識也就越來越需要。

二是優化社會媒介環境的需要。新媒體時代的傳媒內容制作和發送者已不限於專業傳者,越來越多非傳播專業的機構和個人,通過新媒體直接向公眾進行信息發送、轉發和評論,構成社會和公眾的媒介環境之一,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其影響越來越大。因而對非專業傳者——現在已可涵蓋絕大多數上網的機構和個人——進行傳媒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傳播質量和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優化社會媒介環境的重要措施。

三是避免誤讀負面信息的需要。有人認為,醫患關系緊張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對醫院和醫生的負面報道造成的,對官員、對幼兒園教師等等的不信任也是如此。新媒體對受眾注意力的強勁爭奪,使各種媒體再也不能忽視公眾的信息需求,輕視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於是爭相傳播新聞價值大、更能引人關注的信息,其中負面信息佔很大的比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從新聞價值來看,我們不能要求新聞傳者不傳播這樣的信息,在新媒體時代這樣的要求也不會有效。但確實有不少人,以為媒介就是現實世界的復制,媒介中負面新聞佔多少,就是現實中負面事物佔多少。我國受眾曾長期處於負面新聞被嚴控的環境中,現在更難適應,也就更需要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

總之,現在已進入全民傳播時代,要提高全民的傳媒素養﹔現在也已進入全民新聞傳播時代,要提高全民的新聞素養。

我們的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對象可分為各級各類干部、傳媒工作者、在校學生和其他普通公民。目前尤其要加強對干部和學生的宣傳教育,以及對青少年的新媒體素養教育。青少年網民越來越多,他們的是非判斷和自我控制能力、對信息的分辨和選擇能力相對較弱,新媒體的形式和內容又遠比傳統媒體新穎多樣和復雜。此外,許多中學生染上了“網癮”而不能自拔,許多大學生也把大量時間泡在了網絡聊天、游戲和色情內容,影響了學業和身心健康。

傳媒素養、新聞素養的提高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媒體“言傳身教”相結合。這應成為大學的新聞與傳播院系的社會責任和廣闊空間。可面向全校、乃至全社會,開設有關課程和講座,還可面向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培訓有關師資。

四、加強通識教育

夯實專業基礎和擴大教育范圍都涉及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具有涵蓋性、根本性的教育,培養根本素質,也可說是元素質,猶如人的元氣,能貫通到其它各種認識、思想和行為,包括重要常識,思維方式,人文、社會、審美等基本素質的教育。

新聞與傳播教育一方面要對本專業學生加強社會、人文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通識教育,另一方面要提煉本學科的內容,形成通識教育課程,向其它專業的學生提供。

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要有寬廣的知識基礎,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心。現在他們要學的新技術、新技巧很多,包括信息採集和加工制作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乃至定量調查、數據可視化等等。這些學習不僅對通識教育的時間會有擠壓,而且學習效果立竿見影,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作為教育機構,就更要在通識教育上花力氣。

現在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大都並不從事新聞工作,且女生相當多,她們在生育后有的又會換工作。要讓學生都能終身受益,需給他們打下寬厚的基礎,提供通識教育、文字和口頭表達訓練等,同時又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志趣,在多種方向和課程中選擇。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新聞和傳播媒介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對個人、組織和社會都日益重要,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即對新聞和傳播媒介的認識和利用方面的素養,應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移動傳播時代,社會公眾在新聞和傳播活動中已有很大的主動權,充分發揮新聞和媒介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消極影響,更有賴於全社會的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

通識教育課當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既不是簡單的通俗課、概論課、娛樂課﹔又能被非本專業的學生也順暢地理解接受。

五、改進教材和教學方法

教材的水平高低與教材的產生環境有關。目前教學與科研機構的工作量和成果計算中,教材一般隻能頂半部專著。實際上,許多優秀教材的編寫難度和工作量,並不亞於一般的專著,其社會作用也遠在許多專著之上。應在我們的體制和管理上,鼓勵一流的專家學者編寫教材,鼓勵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進教材。而作為作者,則應有為人師表的風度,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

還應鼓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在市場上已有幾種《新聞學導論》《新聞學概論》等書時,筆者也寫了一本,提出了關於新聞定義、新聞價值等新聞本體問題的新見解,關注了報道價值、新聞源等等以往被忽略的問題,還融入了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職業規范、公共空間、公民新聞、預測性新聞、媒介影響力、新聞事業與傳媒產業、新聞改革、數字化、全球化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和對策等許多新問題,在體例上也與其它同類書籍有很大的不同。清華大學出版社看到后立即表示願意出版。從許多教師的反映來看,效果還是很好的。

新聞與傳播教材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大學生自己都能看懂,許多解釋和參考資料,目前在網上也基本都能方便地找到,還能方便地儲存和檢索。然而,對一些重要的內容不僅要了解,還要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靈活地運用,甚至激發出新的創造性思維。我們還需要和可以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相應的職業精神。

因此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專業還是要辦的,但教學的方法和重點,則要與時俱進。書本、網絡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的事,就不要在課堂上越俎代庖了,騰出時間來,用於書本、網絡做不了或做不到更好的事。

教材要有一定的全面性,課堂教學則不必,而當更加突出重點,更有針對性地解惑釋疑。融入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新現象、新案例,進行生動的講解、啟發和討論。使課堂教學與教材及教學網站互補。

教學網站當力求資源豐富﹔學術民主,兼容並蓄﹔更新及時。將來還可通過打造和利用“幕課”(Mooc,互聯網在線開放課程),進一步精簡課程和擴大教育范圍。這些都需要有相應的體制和機制保障。現在高校一般是按教學時間和研究成果計算教師的工作量,還當把教學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工作也計算進去,並按照“幕課”的受益人數,給有關教師以相應的報酬,鼓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數字化傳播的新發展不斷給新聞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和機遇。如現在,社會需要既懂內容,又懂技術、用戶、社會的復合型人才,內容方面既需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懂的全媒體人才,又需要對某種內容特別內行,能在隻有第一第二、難容第三第四的新媒體上立足。而許多學生卻對讀書、上課的興趣遠不如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看視頻、微博或聊天,上課時也如此。

於是一些新聞院系不僅開設新媒體、傳播技術等新課程,還著力培養學習興趣、潛力和眼界,培養思維、專業、技術能力和延伸能力——向其它專業領域延伸,給跨學院跨專業學習創造條件,,引進業界人士任教。還可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體驗式、游戲式教學,以及與其它學校、研究機構等遠程合作培養人才。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