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在融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探究【2】

二、評論之困:空間競爭加劇,傳播力呈現式弱
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產品層出不窮,原有傳統媒體一統天下格局已打破,網上網下“兩個輿論場”﹝5﹞交織,眾聲喧嘩﹔市場競爭加劇,不少傳統媒體考慮經營壓力,不斷收縮戰線、壓縮版面。這些都給新聞評論的發展和傳播帶來壓力,一定程度上削弱評論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
(一)隊伍建設乏力,帶來質量下滑
當下的新聞評論,面臨著眾多資源的枯竭。受大環境影響和新媒體的沖擊,許多傳媒集團探索整體轉型,收縮經營戰線,一批原本以評論為特色的媒體關停並轉,如《東方早報》轉型為新媒體,《京華時報》停刊﹔即使部分尚未停刊的報紙,也開始壓縮評論版面或時段,如《新民晚報》從一個整版的“評論/隨筆”改為“隨筆”專欄,由原來的常設版面變為機動版面,這些調整都從客觀程度上減少評論生存的土壤。
與此同時,隨著版面資源、時段的壓縮,原有的新聞評論員和編輯轉崗、轉業,新聞評論人員的流失,新聞評論隊伍建設的乏力,進一步導致新聞評論創作質量的滑坡。
我國傳統媒體具備“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的特性,面對巨大的市場挑戰,將人力成本、版面資源投入到更具經濟效益的欄目中,從經濟人的角度能理解,但媒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使命,承擔輿論引導、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必須重視這一困局。
(二)內容創新不足,帶來吸引力下降
好的評論要做到把黨和政府聲音實現准確有效解讀,讓老百姓吃得透、看得明、聽得進。當下不少新聞評論內容創新不足、針對性不強、空話套話太多,導致吸引力降低,傳播和引導效果打折。
有些評論版上的文章,像“懶婆娘”的“裹腳布”,長而無味、不知所雲,或者人雲亦雲,白白浪費珍貴的版面資源。在觀點選取上,講一些“放之四海兼准”的大道理,不能夠結合一地、一領域、一政策的特點,圍繞老百姓的困惑、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解讀和引導﹔或者劍走偏風、猶如憤青,任何事件政策,都是從負面解讀,噼裡啪啦地批上一通,怎麼另類、獨特、奪眼球怎麼來,一圈下來除了傳遞負能量、缺少建設性意見建議,不利於消除誤解、凝聚共識、形成最大公約數,與“正面宣傳為主”的輿論引導方針背道而馳、於事無益。
(三)呈現手段單一,帶來傳播力削弱
媒介手段的多樣化,給傳播帶來新的挑戰,受眾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文字、圖片欣賞,尤其是年輕一代更希望看到視頻、音頻、動圖、漫畫、H5等。
媒體形態的變化,也給新聞評論的傳播帶來了壓力,與消息、特寫等其他新聞體裁不同,當下新聞評論還主要以文字觀點傳播為主,手段相對單一。一篇以說理、說服等偏形象枯燥的文字,如果內容不夠出彩,傳播手段又比較單一的話,在信息泛濫的融媒體時代,很難立刻吸引用戶,更不言轉發、傳播。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