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淺析聲樂競演節目《聲入人心》的創新價值【2】

王卓亞
2019年02月27日13: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融合流行,消解隔閡

《聲入人心》的美聲技法屬於嚴肅音樂的表演方式。根據音樂理論家阿多諾的觀點,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區別還在於它們的標准化和非標准化,嚴肅音樂超越了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標准化特點,不屈從於文化工業的商品拜物教[5]。而大眾的工作生活卻是標准化、重復化的,嚴肅作品的超脫並不符合大眾習以為常的心理態度,加之一定的消費門檻,在文化市場難以與流行作品抗衡。《聲入人心》為順利打入市場,融合了流行文化的多種特征,最終以“高雅不高冷”的品牌形象突圍。

首先,節目對競演者形象有所選擇。由於大眾媒體的演變及影響,流行文化從語言中心轉向視覺中心,“顏值”具有極大的經濟轉化潛力﹔受消費主義和女性意識影響,中性、柔美的男性外表受到媒體和大眾的追捧,在“男色”消費份額比重越來越大的今天,媒體也越來越善於發掘符合當下女性審美的潛在點[6]。《聲入人心》顛覆了帕瓦羅蒂等著名美聲歌唱家塑造的成熟硬漢形象,選手們外形俊朗、個性多元,平均年齡僅25歲,他們相對不具侵略性的形象特質,尤受女性消費主體的喜愛。

其次,節目對競演者形象進行解構以使之更加娛樂化。為消解傳受主體間的陌生感,節目會為選手貼上觀眾熟知的標簽,如迎合年輕觀眾使用表情包的特征,將選手鄭雲龍與“金館長”等表情進行類比,一改他的“高冷”形象﹔節目對合作、競爭等情節的設置,也為突出選手人格魅力、讓觀眾尋找人物關系“萌點”提供了空間﹔此外,節目還自行挑戰學院派藝術的權威感,如引用高天鶴對其他選手的“犀利”點評,主動釋放對精英文化的抵抗情緒,疏導小眾文化隔閡造成的負向情感。

(三)滿足受眾,打造“擬態藝術殿堂”

“擬態環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似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7]。由於音樂教育在國內普通教育中比重較低且資源分布不均,多數觀眾缺少接觸和欣賞嚴肅音樂的環境。《聲入人心》通過電視與網絡等媒介為觀眾提供了一種“代替的滿足”,有望改善嚴肅藝術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缺席。

根據麥奎爾等人總結出的“滿足”的四種基本類型,《聲入人心》主要發揮了心緒轉換、人際關系、自我確認三大效用。這檔節目的綜藝節奏,使它比傳統聲樂表演易於給今天的觀眾營造沉浸式觀看環境,讓觀眾在高雅藝術描繪的幻想圖式中看到異化的理想與現實,增添應對真實生活的動力﹔節目對流行的融合,增進了觀眾對節目的親近感及討論熱情,滿足了觀眾的社會互動需求﹔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援引李斯曼的觀點: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機器,也不是財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種個性[8],通過嚴肅作品,觀眾能發掘自己深層次的審美需求,重新定義自我、彰顯個性。

三、《聲入人心》的創新價值

(一)改善追逐“流量”的綜藝市場現狀

流量明星指關注度高、粉絲多、人氣高、影響大、商業價值大的當紅明星[9],其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影視、綜藝、音樂等多棲發展嘗試意圖將粉絲數量轉化為粉絲消費行為,被當做票房靈藥和收益保障[10]。隨著三網融合的全面推進,綜藝節目在網絡平台的點擊量、播放量成為衡量一檔節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因而部分節目越來越依賴粉絲經濟,將制作經費大量投入明星效應及相關網絡營銷中,甚至放寬內容尺度以吸引眼球。由於具備綜藝感或商業價值高的明星資源有限,同一明星在不同綜藝節目中出現多次,導致觀眾審美疲勞[11]。明星效應還會使節目受眾趨於同質,特定明星粉絲在社交媒體“操控評論”、“爭搶番位”等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節目口碑造成負面影響。

《聲入人心》順利打入市場,表明即使沒有流量加持,綜藝節目也能憑創新立意和節目品質獲得大眾青睞,向觀眾傳遞了兼具優秀品格與專業實力者值得尊重的偶像觀,豐富了具有思想內涵的藝術文化節目品類。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