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手機網民社交軟件使用行為的心理嬗變【2】

李悅悅
2019年02月27日13:4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2 社會研究視角下的使用心理

2.1亞文化圈層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4我們的共識:表面同質的受眾實際上存在社會差異。受眾接觸類似媒介或信息,但所屬社會階層、生活圈中地位不同,生存條件和觀念上存在許多差別。正如“知溝假設”認為先進媒介渠道和龐大的信息體量能夠超越先前的眾多界限,但實際上,不同群體間的邊界並沒消除甚至淡化。

人生存的本質即是組成社會的個體。社會流動和繁衍生息必然要建立聯系,即廣泛意義上的“社交”。不論是倉頡造字、報紙廣播,還是今天手機社交風靡,實質都是達成與個人(婚戀關系)、群體(親朋好友)、公眾(社會潮流)的溝通與聯系。

社交本能下,社交圈層分化日益多元。借鑒麥奎爾的觀點,我們認為:手機用戶移動社交是以媒介為基礎、持續不斷創新風格和虛擬身份的過程。在社會背景、種族、地域等因素襯托下的大眾,通過不同特點社交渠道,形成亞文化圈層。我們假定,人們的媒介品味是由其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受教育程度決定的。智能手機便捷普及解決媒介接觸的可能性障礙,但智能手機的社交使用在不同圈層中有很大差異。前述調查可看出,群體對於社交軟件的使用目的和接受程度與真實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相吻合。生活方式表達了個人創造其自己獨特、個性化、社會與文化身份認同的企圖心,並有助於理解媒介與人社會文化經驗間產生有意義聯系的各種方式。

2.2 “社會呈現”重構

受教育程度和社會階層反過來影響著人們品味,繼而影響群體對媒介的選擇使用。社會經驗增加和教育程度提高使部分受眾想沖破原有階層,進入更高或特定社交圈層,故而在社交活動中呈現出接近目標圈層的行為,體現了“社會呈現”重構和社交意願。手機社交平台因其匿名性、仿佛無差別的寬容度和媒介獲得的便宜性使之成為當下受眾群體重構社會呈現的主要渠道。“手機依賴與網絡社會支持顯著正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手機依賴者希望從手機移動互聯網中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如網絡情感的支持、網絡信任的支持、網絡尊重的支持等。”5

新媒體使原有相對受眾群不斷進行分“離散—聚合”而行成新的受眾群。例如原來的龐大報紙雜志受眾隨著紙媒的式微,漸漸離散出來,分化到其他的媒介群體當中,再異化為具體內容用戶。手機社交的青年一代樂於在各個社交平台上展現自己的不同面,並由此找到同好,獲得共鳴和分享,以此完成自身網絡中“社會身份”的重構。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

[2] 張敏,孫洋.大學生手機社交APP使用行為的實証分析[J].傳媒,2013(11):61-63.

[3] 靖鳴,劉銳.手機傳播的社會學意義——“手機傳播的人際動機、心理與社會學解構”之三[J].新聞知識,2008(12):90-92.

[4](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74.

[5] 劉沛汝,姜永志,白曉麗.手機互聯網依賴與心理和諧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2(2):276-28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