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1期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3】

劉保全
2019年02月28日10:26 |
小字號

好角度,好文風,好文採

——評評論特別獎作品《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一文

刊登在《人民日報》2017年12月5日上的評論《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一文,在第28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榮獲評論特別獎。這是一篇以筆名“任仲平”發表的評論佳作。參加撰寫的主創作者分別是:盧新宇、張鐵、范正偉、曹鵬程、白龍、劉天亮、李拯、周人杰、李浩然、李斌、陳凌、呂曉勛、何晶晶。真可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集體智慧出精品啊!評論緊緊抓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靈魂,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時間軸線上,雄辯地論証了社會主義並沒有進入“歷史的博物館”,而是在持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由於它的主題重大,氣勢恢宏,立意高遠,文章刊發后,立即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據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介紹,評論在微信平台共被轉載4218篇次,共有《解放軍報》《浙江日報》《南方日報》等多家國內報刊轉載400多篇次。可見,評論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從寫作上來分析,它有如下兩大特色值得學習和贊賞。

一是巧選角度,以小見大。在新聞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新聞同質化、表象化、淺層化的情況十分嚴重。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通過選取新聞角度來加以解決。角度選擇得好,可以以一當十、避免雷同。正如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一詩中寫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也正像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所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致賴少麟》一文中說得更明確:“太偉大的變動,我們會無力表現的,不過這也無須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他的全盤,我們可以表現他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

關於新聞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的:“新聞角度:記者在採訪和新聞寫作中認識和表現新聞事實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即記者從什麼立足點,什麼視角,什麼突破口,去尋找、挖掘、認識、選擇和表現新聞事實。”《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一文通過巧選角度,以小見大,雄辯地論証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正如文中所寫:

5年奮進,面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腐敗問題嚴重,習近平鐵腕反腐、從嚴治黨,徹底扭轉了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親自挂帥中央多個領導小組,加強對事關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導和協調,黨中央成為坐鎮中軍帳的“帥”。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動能減弱,不踩大油門、不搞強刺激,而是以強大的魄力和定力推行改革,在波瀾不驚中實現了發展理念和經濟結構的全方位轉變和歷史性轉折。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以超過30%的平均增長貢獻率,成為世界經濟引擎。

十九大精神宣講團行至廣西,一位基層老黨員的心聲,道出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感受,也印証了鄧小平的那句名言,“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習近平正在喚醒中國”。

十九大期間,美英聯合制作的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首播,主動解讀習近平領導下的5年。主創人員坦言,整部紀錄片的核心是,“所有這些變化的背后,都有一個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和政策方針”。

這是一組必將載入史冊的畫面。2012年11月,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體出行,是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剛剛當選為總書記的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7年10月,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體出行,是去一大會址和南湖紅船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根脈”,再次當選為總書記的習近平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難怪已過鮐背之年的基辛格在聆聽習近平演講后如此感嘆:“有光榮的夢想,才有偉大的成就。”

湖南山村,一位村民貼出對聯:“雪梅映紅中國夢,紫燕銜綠萬家春”﹔異國他鄉,旅美華僑寫下心聲,“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

今天,很多90后年輕人開始走進馬克思,感嘆“馬克思靠譜”﹔在歐洲,“馬克思主義再一次成為了時髦”,有報紙頭版整版刊出大紅底色的馬克思頭像,政要們開始到《資本論》中尋找智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則在短短數年內,以24個語種、27個版本、660多萬冊的發行量,熱銷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影響的大都是主流人群”。

十九大期間,一位外國記者來到中國,偏見讓他“主題先行”地想做一組報道,挖挖中國“貧富分化問題”,沒想到稍一深入,就被中國扶貧的巨大成就吸引,最后他決定好好寫寫“中國的脫貧故事”。

一位法國東方問題專家在梳理中國“令人矚目的成就”后慨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次次用實際行動証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地應對跨區域問題,慷慨地與全人類分享發展經驗,審慎地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曾對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形象進行全球公眾調查,在受訪者對本國領導人認可度、30國受訪者對10國領導人認可度、以及受訪者對本國領導人正確處理國內及國際事務信心度方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排名第一。

1975年9月,《延安通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北京知青習近平帶領陝北梁家河村村民辦沼氣的故事。標題意味深長,叫《取火記》。今天,思想的火種點燃了新征程的火炬,引領8900多萬黨員、13億多人民,向著歷史深處的一個個時間節點邁進。

上述用具體真實的“小事情”來解讀“大道理”,文章選取的角度來自國內國外方方面面,有世界名人基辛格,有普通基層的老黨員,有紀錄片的主創人員,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體出行,有村民貼出的對聯,有旅美華僑寫下的心聲,有90后年輕人的感嘆,也有外國政要到《資本論》中找智慧,有外國記者拍的紀錄片,還有《延安通訊》上刊登的文章,等等。這些來自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新聞事實,讓普通老百姓能讀得懂、聽得明白大道理中的精髓要義,並入腦入心,受到思想的啟迪和感染,那是自然和必須的。

二是文風鮮活,文採飛揚。劉勰在《文心雕龍•情採》中講:“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採而何?”古人認為:說話要動聽,就得講究辭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講究文採。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倘若文章沒有文採,怎麼能吸引人看,又怎麼能傳之久遠呢?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看到,有些外國人講,他之所以喜歡學中文,就因為他們感到中文實在太奇妙太有趣了。我們平時看一些文學大家寫的作品,文中並沒有什麼故事,也沒有講多少見識,但你就是喜歡讀,讀起來就是有味道,就是美。比如大文學家巴金、汪曾祺的文章。他們寫的大都是日常生活,如朋友來訪聊天、買買菜、做做飯等,或者到哪裡游山玩水逛一逛,但老先生們的文字實在是美,讀起來真是一種享受。究其根源,就是他們鮮活生動的文風和優美的文字。

何謂文採?文採指文章的文辭風採,是構成文章風格和質量的要素之一,屬於表現形式的范疇。它是作者的才情稟賦、精神氣質、思想性格、語言藻飾、表現技藝、光澤色彩在文章中的有機統一和綜合反映。任仲平是《人民日報》發表政論文章的一個集體筆名。這個集體中的成員,無疑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他們的文章,往往給人以色、香、味、聲俱全的感覺,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可見,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富有文採的文章。任仲平寫的《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一文,就是一篇文風鮮活,文採飛揚的評論佳作。如文中寫的:

這次對話會的會標上,五彩飄帶環繞“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CPC,共同構成地球的造型。

這一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被寫入黨章並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成為一面高高飄揚的精神旗幟。

讓更多人向“一種嚴謹的學說,一種科學的制度,一種深邃的思想,一種美好的理想”脫帽致敬。

在時代的激流中開辟出屬於自己的航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德國詩人海涅曾寫道,“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

早已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成為熊熊燃燒的火炬,照耀著十八大以來黨和人民創造性的探索實踐。

“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1980年,面對除舊布新的中國,詩人艾青借用春天萬物復萌,說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時代洪流。

這一思想的理論意義,在於把握追尋理想社會的真諦,為人類通往真理之路樹立起新航標。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中國共產黨脫胎換骨、人民軍隊浴火重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意識形態主導權大大增強、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沒有思想的時代,就像沒有舵的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其與時俱進、不忘初心、實事求是的理論品格,展真理之旗、掌時代之舵、揚復興之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最硬的標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雄辯地証明,社會主義並沒有進入“歷史的博物館”,而是在持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這隻“睡醒的獅子”是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它“長遠的目光和對時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對世界發展大有裨益”。

在這偉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實步履,照亮我們更為美好、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在上面的論述中,作者運用排比、抒情、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不斷變換句式,語言雋永飄逸,用影視藝術般的論述手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開辟新時代中的引領力量和作用,論述得如歌如泣,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悅耳,無比激蕩,催人奮進。讓受眾在愉快的閱讀中,在輕鬆的視聽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要求的:“關鍵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