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電視評論節目的“望境”

——《今日評說》獲獎背后

周新科
2019年03月26日10:07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電視評論節目的“望境”

  《今日評說》開播兩年就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的奧秘是:有著屬於自己的“望境”——守正不忘出新,發掘黃金時段的黃金價值﹔ “顏值” “言值”兼得,讓電視評論好看且鮮明﹔品質氣質融合,專業團隊打造品牌欄目。從探索有質量的日播到實現有品質的傳播,把有意義的事做到有意思、有意味、有意境。

  浙江衛視《今日評說》開播於2015年9月7日,是全國衛視在晚間“930”黃金時間推出的唯一一檔純新聞評論節目。定位於“讓重大決策部署家喻戶曉、讓群眾關注話題得到及時回應、讓紛繁復雜的社會輿情得到有效引導”。積極探索融合傳播環境下電視評論節目的形態、語態和傳播力,富有時代氣息、浙江特質,在欄目定位、選題策劃、評論路徑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作為一檔開播剛滿兩年就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的電視欄目,其奧秘在哪兒?探索有哪些?

  2016年4月,“大學望境——中國美術學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十周年特展”在杭州南山路舉行。當時,已開播半年的《今日評說》要創新制作3期特別節目,濃縮中國美術學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10年的精華,探究它的大學精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個話好理解﹔“大學望境”,這個詞不好理解。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解釋說,“望境”是自然之境,也是心境。“望境”是由“望”而得“境”,不只是心所面對的境域,而是由心而成就的境域。同時,“望境”還是“問境”。“望境”牽引出的是一番在望與問、眼與心之間的追索與應答。

  記得當時評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世界再是喧囂,大學應該寧靜﹔社會再是浮躁,大學應該淡定﹔社會再是急功近利,大學應該淡泊明志”。如果把其中的“大學”兩個字換成“廣電”一樣適用。同樣,再將之和“望境”兩個字組合,“大學望境”追求的是一種大學精神,“廣電望境”追求的是新媒體語境下的浙江廣電精神。網絡時代,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評論員,但有的評論純粹是吐槽,純粹是情緒的宣泄﹔有的評論卻可以直抵人心,引發廣泛的共鳴。有的評論聽過就忘,口水而已﹔有的評論可以長留心間,廣為流傳。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其實就是“望境”“問境”的距離:理想情懷與專業主義。從這個角度出發,一流的評論節目得有自己的“望境”。

  守正不忘出新,發掘黃金時段的黃金價值

  晚上9 ︰ 30是電視的黃金時間,向來是各大衛視綜藝比拼的天下。2015年9月,《今日評說》欄目在全國衛視競爭激烈的晚間“930”亮相,在黃金時間擲地有聲地推出新聞評論節目,體現了浙江電視人對當下中國電視價值觀的新思考,反映的是浙江衛視新聞立台的情懷和擔當。一直以來,浙江衛視始終堅持“新聞立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浙江衛視之前擁有《浙江新聞聯播》《新聞深一度》《今日聚焦》等品牌欄目,推出評論節目《今日評說》后,這些欄目之間互相補充,形成從時政報道、主題報道、深度報道、輿論監督到電視評論全通道的新聞節目縱貫線。

  《今日評說》每天10分鐘,梳理浙江發展,讀懂大眾情緒,用理性的聲音、理論的力量為改革發展注入正能量。按照“圍繞中心、引領輿情、主流陣地、權威發聲”四原則,在節目定位上“讓重大決策部署家喻戶曉,讓群眾關注的話題得到及時回應,讓紛繁復雜的社會輿情得到有效引導”成為總體目標,在評論品質上追求“有意義、有意思、有意境”,在節目選題上突出區域特色、全國視野。創辦至今,評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聚焦大事要事,准確解讀重要精神

  大事要事的精神解讀,是《今日評說》節目關注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十九大,全國兩會,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節目緊扣這些大事要事,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走進演播室,權威解讀、准確發聲、客觀評論。

  發掘獨特價值,尋找浙江先行的示范意義

  作為改革發展先行區的浙江,在改革過程中很多事情是浙江率先於全國碰到並率先破題的。節目選題方向之一就是浙江的重大決策政策評析,如治水、農合聯創新、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美麗鄉村建設等,通過展示政策醞釀過程、出爐背景,找准中心工作和百姓訴求的契合點,揭示其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敢碰焦點難點,評出推動發展的“精氣神”

  當前改革攻堅進入深水期,到了真正觸及利益,割肉放血、猛藥治疴的關鍵階段。社會呼喚上下一心、同頻共振的奮進精神。在轉型阻力、改革堵點、干部作風這樣的問題上,《今日評說》節目突出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 找“堵點”,抓“痛點”,論“盲點”,點准穴位,精准發力,推出了《該拆不拆 難在哪兒?》《河長去哪兒了 你的河道請管好》《整治河道 拒絕反彈》《好會風 怎樣蔚然成風》等一大批輿論監督類選題的新聞評論。

  有效引領輿情,客觀理性疏導公眾情緒

  《今日評說》節目立足新聞事件、堅持百姓視角,注重從社會關注點入手、從社會傳播效果出發讀懂社會情緒。開播首期節目《打擊“網絡謠言”》,通過溫州、嘉興等地依法查處網絡謠言的案例,立足法制表述,分析了網絡謠言的成因和危害。評論指出:網絡謠言滋生於偏聽盲信,面對網絡謠言,要做智者不做愚者,做終結者不做傳播者。《申辦成功 杭州擁抱亞運》和《迎接G20當好東道主 城市建設如何以人為本?》兩期節目,更是有理有據地回應了部分老百姓對於杭州申亞和G20建設勞民傷財的負面聲音,並對之進行了有效的輿論引導。

  綜合來看,《今日評說》在新聞評論的精度、深度和銳度上已經形成了比較鮮明的風格: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有堅定的導向意識,堅守主流價值﹔面對熱點頻發的社會矛盾,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著力解難分憂﹔面對日益高漲的公眾情緒,有理性的過程意識,積極引領疏導。

  “顏值” “言值”兼得,電視評論鮮明好看

  作為電視新聞的“高端產品”,電視評論要求個性鮮明,筆致鮮活,價值觀明確。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評論,更要求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既要有發展戰略上立在潮頭的高遠視角,也要有社會變遷小中窺大的底層關注﹔既要有面對媒介競爭的機遇意識,也要有民眾視角的發聲意識。優質的電視評論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在“規定動作”前,如何不束手束腳,故步自封﹔二是在“自選動作”前,如何主張靈活,多維表達。新穎、深刻、明白、曉暢,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終極追求。

  這樣的取向,直接推動《今日評說》形成了欄目最大特點:沒有固定評論模式。欄目鼓勵編導們不拘一格、根據每期節目自身特點進行形式創新,逐步探索出戶外評論、訪談評論、評論公開課、電視理論節目等多種新穎的評論形式。

  戶外評論,現場說現場評

  2016年4月18日至20日,全國水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在浦江縣召開,《今日評說》首次推出戶外評論《浦陽江之變·背后的故事》,主持人和評論員走出演播室走進浦江縣的城鎮與鄉村,尋訪評說治水3年給浦江帶來的“水之變”“業之變”“人之變”。節目中,主持人深入浦江的河道園區、社區鄉村,訪群眾看變化,評論員對話治水關鍵人物,現場提問現場評說。主持人、評論員兩條線兩個場景並行交叉,節奏明快,實現了主持人和評論員之間的多向互動,讓節目有了一種“共時空”的效果,節目從演播室版的主持人評論員“二重唱”變成更多人參與的“大合唱”。無論是《浦陽江之變》還是緊接著推出的《中國美院這十年》,現場當事人的現身說法既是評論節目的“論據”,也是評論節目的“觀點”﹔他們的故事讓節目有了更強的說服力﹔他們的肢體語言、個性化表達往往是節目的真正亮點。

  訪談評論,對話新聞人物

  為避免評論話題現象化、靜態化,欄目始終把新聞性作為保持選題熱度的基本要求,鼓勵記者走基層做調查抓熱點,聚焦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人物,在訪談中自然得出評論觀點。先后推出了“麗水官員喝水照”中治水成功的開發區主任、富陽最美回遷房的建筑設計師、網絡直播微積分的浙大教授等新聞當事人,第一時間與他們面對面對話,融觀點於講述中。

  評論公開課,講述中的評論

  對於宏觀經濟領域話題,評論往往失之於以理說理。2016年5月,《今日評說》聯合財經作家吳曉波推出4集特別節目《吳曉波公開課:轉型之戰!》,從中國制造迎來黃金5年、新消費行為與新工匠精神、“互聯網+”如何重新定義技術創新、本土馬桶蓋如何“蓋”過洋品牌等4個層面,解讀關注轉型已經到深度期中國制造業的方法論問題。今年8月,《今日評說》邀請阿裡雲創始人王堅、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經濟學者蘭建平,共同“講數”。4集公開課,內容鮮活、形態活潑,圍繞數字經濟是什麼、怎麼發展等,以現場講課、觀眾問答的方式,講深說透,評析數字經濟。

  電視理論節目,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在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中,欄目再度創新,先后推出了電視理論對話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對面》、“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第二季《紅船》、6集通俗理論節目“厲害了 我們的新時代”第二季《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邀請國內權威專家走進企業、機關、鄉村、校園、科創基地等,與老百姓面對面,講政策、講故事,說說國家政策和每一個人的關系,現場互動、現場問答,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紅船精神、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走近群眾、深入人心。這些電視理論對話節目深受觀眾好評的同時,還獲得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的表揚。節目不僅被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所報道,通俗理論節目《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還在央視新聞頻道晚間黃金時間全集播出。

  電視首先是一門形式的藝術。形式上的變化最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自媒體時代,作為專業工作者,應當多些形式上的不斷突破。“不立格式”,把高深變得通俗,好看且鮮明,既有“顏值”又有“言值”,這就是《今日評說》的取向。

  品質氣質融合,專業團隊打造品牌欄目

  專業的狀態、朴實的語態、活潑的形態、認真的姿態,是《今日評說》欄目的品質要求,也是團隊氣質的整體呈現。品質是外在的要求,是欄目最基本的屬性,而氣質則是內在的要求,是欄目核心競爭力所在。打造品牌欄目,必須將欄目品質和團隊氣質統一起來,完美融合,才能讓節目真正成為一檔有品質有氣質、有力度有溫度的評論節目。同時確立了以“出大片、引名家、強推廣”為路徑的品牌打造計劃,讓欄目建設更上一層樓。

  搭建學習型採編團隊,突出專業訴求

  評論的呼之欲出,在於當評論者的理性、情感、經歷、判斷碰到新聞事件時,能產生本能反應,不吐不快,一吐為快。電視評論是電視新聞的“高端產品”,記得欄目開播前一兩個月,做慣了新聞報道的團隊成員初次寫評論言論,也是叫苦。10分鐘3000字的底稿,天天是“大考”。那個階段,“逼”出來、“憋”出來、“磨”出來的評論是常態。學習型團隊的氛圍不可謂不濃,每一次的心追手摹都是砥礪才情、升華認識的好機會。一篇兩篇,反復退回,不斷修改﹔一期兩期,多次打磨,漸次提升……樁樁件件,事事促變。思維在變,短片不計其余隻求一點,評論不超40秒要作一結,這是把報道思維變為評論思維﹔形態在變,走出演播室走進廣闊天地,臨場感性互動,這是把室內形態變為戶外形態﹔氣質在變,知性主持大咖評論員匠心團隊,顏值與“言值”相得益彰,這是把理想情懷變為專業呈現。

  組建專屬評論員隊伍,強化個性評論

  作為一檔評論節目,評論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適應題材的多樣性、選題的廣泛性、視野的全國性,在幾年時間裡,《今日評說》以欄目建設為依托,和中國社科院、浙江大學、浙江工業信息經濟研究院、浙江省委黨校等密切合作,逐步打造了一支媒體型、學者型兼顧,本地為主、全國為重的專屬評論員隊伍。外腦智囊的加盟,拓展了節目的深度廣度,增加了節目的評論厚度。如G20杭州峰會期間,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原博鰲亞洲論壇理事、秘書長龍永圖先生作為本台評論員走進演播室,解讀中國影響、浙江力量。

  探索融合傳播,擴大節目影響

  新媒體時代,《今日評說》不僅要評要說,同樣要引流導流。除了電視端的播出,欄目組還重視節目的新媒體推廣,與融媒體部門及時溝通,第一時間從每期節目中尋找亮點,並將其以碎片化展示方式和網絡化的語言重新編輯,制作成網絡版的精致節目預告,並與中國藍新聞客戶端合作,將節目預告和成片放入頭條部分進行展示。

  走過3年,從探索有質量的日播到實現有品質的傳播,點點滴滴間,評說變得落落大方,變得耐聽耐看。現在的《今日評說》,以豐富的節目表現力為抓手,讓題材更多一分內涵上的延展,短片更多一分視覺的張力,對話更多一分當事人的互動,評論更多一分感性的觀察,議程更多一分新媒體的融合傳播。為了把有意義的事做到有意思、有意味、有意境,一個有精神的團隊,就要以新聞呈現社會風貌及發展上的生機和活力,一檔有境界的欄目,就要以評論呈現思想表達上的生機和活力。《今日評說》正在實踐這樣的探索。

  (作者系浙江衛視《今日評說》欄目制片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