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3期

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傳播發展探究

王 雁
2019年04月09日10:2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為研究在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基礎之上公民新聞所展現的機遇和挑戰,採用文本研究與用戶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對“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興新聞終端活躍用戶的隨機採訪下,剖析其新聞在理性生產、流通的各關鍵環節之后,研究認為,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亟待拓展為以下幾個方面:新聞時效性和傳播范圍擴張的空前“加速”,賦予了新聞時效性以更深層次的含義﹔徹底顛覆既有的媒介生態,其影響已從廣電媒體擴展到了網絡媒體﹔新媒體公民新聞范疇中,“用戶”的觀念取代了傳統的“記者”、“編輯”和“受眾”﹔而同時,公共媒體與公民新聞的邊界更加速消融。當下的新媒體技術革新的不僅僅是公民新聞的生產傳播流程,更深遠的影響是基於新媒體技術特點和公民新聞的拓展領域,而催生出新形態的、典型的新聞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公民新聞﹔媒介生態﹔傳播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3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媒體新聞聚合終端,成為了這個新媒體時代典型的新聞媒介代表,在其“推薦引擎”和人性化“算法”技術基礎上,實時公民新聞不僅獲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也同時獲得了更大的資本青睞,事實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發布、推送和信息整合的新聞媒介,以其為代表的新聞新媒體所展示出的新特征成為研究的重點之一。

新聞專業理論力求客觀、正確、平衡、深入的報導事實、論理分析,提供受眾社會認知、監督執政與關注社會議題,始終是百年來新聞產業與新聞記者信奉的理念,新聞業運作規則賦予記者報導事件的權力與社會地位。

任何時代都有新媒體(new media)的產生,而所謂的“新”,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可以從許多層面來解釋。從時間維度來看,新媒體的“新”,一般會以新科技的發展順序來做說明。例如報紙在廣播之前出現,廣播在電視之前發明,那麼對報紙而言,廣播是新媒體﹔然而對電視來講,廣播就變成舊媒體了。因此,以新的方法和技術,改良了傳播媒介的傳遞方式,就是一種新媒體。從功能層面來說,新媒體應當兼具“實時的雙向互動”功能和“數字化社交”功能等。新媒體不同於傳統的印刷、廣播等媒體,在於它同時兼備“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播,傳播行為是全球范圍的實時相連。此外,受眾的參與也是定義新媒體時代重要的關鍵,互動性的增加、新聞信息產制與接收者間擁有更多對話與交流的機會,此時的受眾從以往被動的消費轉變成主動參與媒體,並且自己創造內容,微博等新被稱為是“自創式”媒體,與自印刷術發明以來所稱的大眾媒體相區別。新媒體的用戶不再只是被動地消費媒體,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生產、創作各類形式的內容中。在“今日頭條”,有超過八成的用戶是自媒體,自制文字、圖片、音樂、影像等內容,並將其上傳至網絡中,再透過推薦引擎推送到用戶界面中。

公民新聞是在了解民眾所關心的議題后,由職業記者依此進行採訪與報導,而公民新聞則特別重視“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借助於網路科技,由人們自己來撰寫新聞,媒體不再為同一新聞源而掣肘。民眾的參與及合作是概念的核心,也即“參與式新聞”。其核心是關懷與公眾利益休戚相關的事物與議題,同樣企圖發揮下層力量促使政府正視問題、積極解決。公民新聞不像主流新聞擁有強大的媒體作后盾,新聞的流通無法如大眾媒體的強大推送力,因此網絡成為公民新聞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公民新聞提供民眾一個積極參與公共事物、關懷社會的起點與途徑,能與受眾雙向溝通,而非單方面的給予信息。它的成熟與穩定發展不論對新聞業本身或社會都將產生巨大的幫助。在新聞學層面,公民新聞報導具有深度而真誠,不像一般報導只是事件的陳述,公民記者也可以藉此重新認識他們的周圍的社區,而非隻透過大眾媒體的

此外,因為公民新聞,新聞室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各式創新,新版面、新職位、新標准、新宣言、新詞匯,更重要的是,公民新聞創造了一個讓編輯不畏風險,勇於嘗試的環境。

在此同樣要簡單論及一個歷久彌新的新聞學論題:新聞究竟能否被界定為專業?這始終是學界反復討論的問題。專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職業,通常伴隨著一定時間的教育、專業訓練及經驗。“專業”是職業的一種現象,當前被視為專業的產業,在過去可能只是技術性的工作,例如醫生在古代希臘只是奴隸,律師往往是當事人的朋友,現在被當成專業的會計師、建筑師、工程師,從前是在政府組織中工作的技術人員。當討論“新聞是不是一種專業”﹔“新聞記者是否可算專業工作人員”﹔學者贊成與反對的立場莫衷一是,新聞業(Journalism)領域有部分具備專業的特性,但卻不完全包含所有的專業條件。這個爭論恰恰為公民新聞提供了理論上的縫隙,因此全民介入新聞業,至少在新媒體時代,成為了最大的可能。

筆者認為公共媒體和基於新媒體的公民新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極為類似的,它們都具有彌補媒體的商業訴求而帶來的失衡、主流新聞不足的功能所在,從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以及不同操作模式著手,創造思考的多元化、使意義更完整、質量更優良。事實上“今日頭條”平台是一種公民新聞服務,比較有公眾的性質。當然,如果說今日頭條是上述意義層面的公共媒體,還略有所欠缺的話,那麼主要體現在它還缺乏培育社會公民文化的責任,也唯有成熟的媒體文化才能讓健康的公民新聞永續發生。因此,在作為公民新聞屬性的今日頭條尚在發展的階段,公共媒體的存在能夠協助其持續、健康、穩定地成長,而公共媒體的公共服務范疇亦能透過公民新聞得到擴展與實踐,兩者相輔相成。公共媒體應該要在人民利益和社會服務兩方面擴展影響力,不能隻局限在目前的作法,而公民新聞正是當今能夠讓公共媒體擴大公共服務范圍的一個新的方式。

即使在自媒體爆炸的今天,筆者認為公共媒體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價值。它必須協助人們使其不致在“眾聲喧嘩”的自媒體裡迷失,必須幫助人們厘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找到合適的信息。它也必須培養人們多元的價值觀,而不是在一言堂裡隨波逐流。而發展公民新聞是實踐上述目標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共媒體當仁不讓的任務以及使命,沒有為什麼,隻因它是公共媒體。公民新聞與公共媒體有著密切的關聯。公民新聞的發展能夠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擁有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新聞自然能夠順勢開展﹔而公共媒體,正背負有創造公共利益與塑造公民文化的使命。為此,即便在今日多頻道、多媒體的時代,公共媒體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並且縱使現今許多公司、團體、組織或媒體已經在進行一些公民新聞的推動,公共媒體仍然值得為公民新聞的發展而努力,使社會更趨圓滿,也在擴大公共服務的影響力與范疇。另一方面,正因為處在自媒體多且繁雜的時代,社會更需要一個主流價值觀傳播、非以獲利為目標的媒體,公共媒體為當今立場偏頗、言論激烈極端、重口味的媒介生態注入清泉,提供受眾的另一種選擇,也協助其厘清報導真相與多元角度的思考方向。但是,公共媒體發展至今也面臨一些困境,主要來自商業訴求與新媒體兩者的雙重沖擊。因而公共媒體勢必要做出相當程度的調整與改變。

對於主流媒體,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眾多新媒體用戶時而透過網絡與媒體合作、提供報導素材,時而也透過網絡指責媒體的不當行為。新媒體受眾不僅越來越懂得如何借助移動互聯網參與媒體的運作,甚至能夠創造主流之外、屬於自己的另類媒體,盡管受眾本身可能並不清楚引擎與UGC的涵義,但這已不重要,因為共同創作、分享的行為在網絡上從來沒有停止過,盡管新媒體讓信息如繁星般存在,知識和信息的“沉底”現象在各種算法和引擎的推動下,已經變得唾手可得,可以說,隻要有“用戶”存在,就新聞業而言,公民新聞就必然會在主流媒體、公共媒體之外獲得一方堅實的土壤。當然這一切,新媒體用戶正透過具體行動而不斷實踐著。

以移動互聯網為首的新媒體浪潮已經席卷世界,如今很難看見單純的傳統公共媒體孤軍奮戰,傳統媒體若無轉型計劃,下場恐非合並即宣告退場(事實上很多傳統紙媒已經徹底轉投新媒體而放棄了原戰場)。因此,傳統電視勢必轉型,因為它必須存在。英國BBC在2000年由當時總經理Grey Dyke所領導的組織改造中新增了新媒體與科技(new media & technology)部門(后擴大並更名未來媒體與科技Future Media & Technology, FM&T),美國PBS也在2006年大動作加強新媒體的各項發展,包括增設首席內容總監CCO(Chief Content Officer),負責新媒體服務以及擴展新媒體服務內容。其他包括南非、芬蘭等國也有類似的計劃,顯然結合新媒體以強化競爭力已經成為重要的經營策略。因此,無論是轉型為新媒體,還是結合新媒體改造傳統媒體的諸多屬性,都無一例外地將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這個趨勢作為自己媒體企業、媒體屬性甚至媒體本質等方面所發力的主要方向,而這裡講的公民新聞又不斷放大著自己的諸多特征,以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甚至為新媒體時代裡新聞業的狂飆猛進而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解雯超.自媒體時代我國公民新聞的發展[J].視聽,2017(3):130-131.

[2]劉海濤.自媒體時代公民新聞初探[J].當代電視,2017(3):102+105.

[3]周湘琳.淺析網絡時代的“公民新聞”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7(7):115.

[4]彭增軍.從把關人到公民新聞:媒介倫理的社會化[J].新聞記者,2017(4):51-5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