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寫作背景下職業記者存在價值探析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普及,機器人被用於新聞寫作領域。機器人的出現引起了學界對“機器人會取代職業記者嗎?”“記者這個職業會不會消失?”等問題的深刻探討。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機器人不能代替職業記者所有的工作,因此職業記者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本文通過對比機器人和職業記者來闡述記者的相對優勢與存在價值。
關鍵詞:機器人寫作﹔職業記者﹔存在價值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4
每一次技術飛躍性的發展都會給人帶來失業的危機感,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寫稿機器人通過對數據採集、加工、自動寫稿、編輯分發,在數秒之內就能完成新聞的撰寫,這給職業記者帶來了深深的職業危機感。技術崇尚論者對機器人寫作技術十分推崇,甚至發出“人工智能必將取代記者”這種言論。但是過分鼓吹和依賴技術,缺乏理性思考並不利於新生事物的發展。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通過機器新聞與人工新聞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觀察到機器新聞寫作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而職業記者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
一 職業記者更具人文情懷
機器人沒有思想和情感,是冷冰冰的機器,隻能死板的套用既定的新聞模板,很難實現詞語表達的個性化、新聞報道的新穎性和報道角度的獨到性。而新聞稿件是人類精神產品,需要有思想有價值觀的職業記者使其具有溫度充滿人情味。
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傾向性要保持統一。所以,新聞內容都會帶有記者或者媒體機構的態度和傾向性。對正義的弘揚、對善良的贊賞、對邪惡的鞭撻能夠體現出記者的對事實的感知能力。新聞內容中所包含的感情體現著新聞稿件的溫度,是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關鍵所在。例如2015年NPR駐白宮前任商業記者Scott Horsley和自動機器寫作軟件WordSmith兩“人” 根據Denny’s餐飲公司公布的財報數據在同一時間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如下:
圖1 Scott Horsley和WordSmith文章對比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寫作的新聞稿件,僅僅是對數據的解讀,通過數據對比寫出了股價上漲幅度。而職業記者撰寫的新聞稿件中,即有對數據的客觀分析同時寫出了銷量上升所代表的的意義,並且用“薄煎餅、雞蛋和土豆煎餅”等詞匯使文章更加的貼近生活富有人情味。NPR在Polar上對這兩篇報道發起公眾投票,結果職業記者Scott Horsley獲得9916票,WordSmith獲得912票。由此可見,職業記者撰寫的具有人情味的新聞稿件更受讀者青睞。
二 職業記者更具思想深度
相比於人而言,機器人沒有思考能力。面對新聞事件不能夠挖掘表面事實下隱藏的事實真相。更不能針對新聞事件,撰寫新聞評論表達觀點引導輿論。但是,具有思想深度和社會感知能力的職業記者可以勝任。
(一)深度報道,挖掘真相
職業記者可以靈活的撰寫各種形式的文章,消息、短評、深度報道、調查報道等都可以獨立完成。但是深度性的報道是機器人的短板,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報道,它不僅僅停留於新聞信息的表面,而是不斷地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這種需要記者深入調查,探尋新聞信息背后的深層邏輯,不斷挖掘信息內容才能生產出來的深度性報道,沒有扎實的採訪和調查,便不能呈現給受眾。
在機器人寫作的過程中,沒有記者對當事人的採訪,即記者沒有親臨事件現場獲取第一手信息,更沒有明確的採訪對象可以讓記者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者數據進行核實。
以調查性報道為例,機器無法看到新聞事實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無法像調查記者一樣找到誰施害、誰造假、誰是復雜事件后的操縱者,機器也無法有效獲知事實背后被遮蔽的事實並形成基於多重事實的價值判斷。 因此,高度依賴技術的人工智能可以帶來動態新聞卻無法揭示真相,因為真相並非簡要事實,而是掩藏在事實背后的復雜事實。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對於受眾來說信息供大於求,所以受眾對新聞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受眾已經不滿足於知道新聞“是什麼”而是進一步想知道“為什麼”,即想弄清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對自己的生活有何影響以及預見其發展趨勢,因此深度報道必不可少。而且我們身處一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新鮮、快速、多量的特征,但由於網絡媒體的匿名、開放、監管弱化等特性,使得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真偽難辨,呈現出信息碎片化的特點,因此深度報道更加難得可貴。
因此,機器人雖然能夠准確客觀的傳達新聞事實,但是無法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入分析。事實的來龍去脈需要靠有生活閱歷的人來摸索,事實背后蘊含的社會現象需要具有豐富經歷的人來揭露,事實中涉及的利害關系還需要那些掌握專業知識的人來判斷。
(二)撰寫評論,引導輿論
機器人可以代替職業記者完成低創造性的新聞寫作工作但是卻無法完成對整個社會的輿論引導。引導輿論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撰寫評論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工作必須由職業記者來完成。
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社會公器。機器人不具備輿論監督的能力,也沒有思想,無法就一個新聞事件表達觀點、發表評論、引導輿論。而當今社會,人們不滿足於單純的事件信息的把握,還希望了解事件發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諸多信息,決定自己的態度。這些都需要具有經驗豐富的記者來撰寫新聞的評論,以此引導新聞輿論的導向。
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評論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網絡這一新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介中受眾完全處於被動的局面,網民在網絡空間中具有了話語權,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以不同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輿論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由於網絡的低門檻性、虛擬性、匿名性、網絡監管體制欠完善,網民的素質、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參差不齊等原因,造成了網絡輿論的混亂。同時一些網站和群體為了謀取利益,故意散布虛假和具有煽動性質的內容,網民的分辨能力差且易情緒化,他們不加思考的發表觀點並參與到爭辯之中,使得主流思想弱化,網民成為了被利益群體利用的工具。因而,這就更加需要專業媒體人,發表正確觀點引導社會輿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