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3期

新傳播環境下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探究【2】

朱  穎,陳思言
2019年04月09日10: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完善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路徑

有學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對不同的專業具有夠得上‘專業水准’的知識和技能。” 這樣的標准或許在短時間內較難實現,但至少應該成為今后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圍繞這一方向,高校可從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考核制度、師資建設四個方面著手加強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

(一)明確目標定位,契合人才需求

當前新聞傳播呈現全媒化、信息化和國際化趨勢,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對新聞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為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和國際化四個方面,因此,我國高校在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上也應該結合另外三個人才需求層面進行目標定位和培養方案變革。

第一是全媒化。新媒體的發展消解了媒介間的壁壘,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這些新技術涌進媒體行業,給新聞傳播業帶來劇震的同時,也給新聞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為了適應媒體形勢需求,高校必須樹立“全媒體傳播”的理念,打破新聞傳播學類各專業之間的壁壘,摒棄原來根據媒介形態進行專業設置的做法,致力於通過“專業融合、媒介融合”方式培養全媒體復合型新聞人才。

第二是專家型。作為新聞工作隊伍中的某一個體,顯然不可能做到精通所有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但至少應當精通其中一門非新聞學科,使自己成為專業復合型新聞人才即專家型新聞人才 。傳統的新聞教育實踐中往往更多致力於拓展知識廣度,而忽視了專業知識的深度。專家型的要求則是要確立全新的培養目標,實現真正的專業性和深入性。

第三是國際化。首先是用國際化視野探索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理念與國際接軌,借鑒國際先進的培養理念和制度,避免站在狹窄的范圍內思考新聞教育的改革﹔其次是用國際化要求進行新聞人才培養,建立完善“全媒體+國際+外語”課程體系,加強“國情教育+國際視野”的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培養新時代國際新聞傳播“預備隊”和“后備軍”。

(二) 優化課程體系,促進深度融合

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課程,課程內容的優劣、形式的好壞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現至關重要。對於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來說,課程體系的優化應該堅持三個原則:

體現交叉融合:要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上就必須堅持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橫向交叉融合。課程設置上要擴大文史哲、社會科學等基礎課程在總課程當中的比例,提升學生平衡的思考能力,寬泛的知識結構與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打破院系內部選課的壁壘,設置相應的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學分,既可拓展學生的課程渠道,也可緩解院系的師資壓力。

適應行業需求:課程設置一方面要及時融入技術變革新趨勢、媒體融合新動向和行業發展新動態,另一方面要針對行業對人才的新需求針對性設置課程,當前的新聞傳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新聞採訪和編輯,從文案到策劃、編輯到運營、廣告到營銷,這些全方位的內容都應該在課程體系中有所體現。此外,要加大技能實訓類課程的比例,增加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努力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鏈接。

尊重個性發展:通才式培養理念並不意味著忽視學生的個性,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之上進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設置。從學制上可以實行選課制、主輔修制、素質學分制、雙學位制等,鼓勵學生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跨專業學科領域的選修課程﹔從學分上可以增設一些創新學分,從課程上可以設立相關創意工作坊課程,鼓勵學生通過項目形式讓團隊協作、發揮特長,進行創新和創業的嘗試。

(三)強化綜合能力,尊重自主創新

人才評價是人才開發管理的關鍵環節,具有導向作用和示范作用。當前人才考評體系中,對教師存在重論文、輕教學的問題,對學生則存在重成績、輕能力的問題,不利於人才培養。要改變這一情況,就必須以“強化綜合能力,尊重自主創新”為原則,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在教師層面,要變革唯科研導向的評價體系,將教師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綜合指標納入平等的地位。現下一些學校在教師考評和職稱晉升方面都是科研至上,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教師將主要精力用在發表論文、申報課題、爭取經費上,而不願投入到提升教學質量、做好社會服務上來。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因此,學校資源首先要在本科教育配置,教師精力要首先在本科教學集中,這一點也必須體現在人才考核機制上。

在學生層面,要將人的全面發展納入考核體系,突出品德和能力評價。目前中國高校的考評機制側重學生的知識結構,在人格、求知欲、創新和探索能力方面都沒有涉及,新時期高校考核機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從以績點為核心的考評體系,轉向學生全面發展的考評體系。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強化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深厚情懷和擔當意識﹔二是尊重自主創新,以培養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人才為主要宗旨,給學生更大的成長發展空間。

(四)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師資建設

第一是要堅持開放辦學,制定靈活的引智機制,將業界師資、院外師資、國外師資引入本院系人才培養。新聞學科與一線業務實踐緊密挂鉤,吸納業界精英進入到人才培養過程,可以將最新最活的行業動態和實務技能及時教授給學生。目前很多新聞院系都在引進業界師資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如選聘業界導師、邀請業界專家授課、設立卓越記者駐校項目等﹔開放辦學也要打破學校和學院的界限,各個學校、各個專業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共享資源﹔在國際合作上,則可以聘請國際知名教授授課,增加招生外國留學生,同時鼓勵自己的老師和學生走出去。

第二是要加強師資建設。一方面,引進一流的教育學術人才,尤其是從其他學科引進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盡快充實人才培養的隊伍,為新聞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從以往的單一學科的師資隊伍向多學科、多層次的師資團隊轉型﹔另一方面,盤活學院的人力資源存量,助力現有師資隊伍完成轉型,可以通過學歷教育、繼續教育、業界挂職等多種形式進行。

參考文獻: 

[1]方雪琴.內容生產的變革與新聞教育的轉型[J].當代傳播,2011(3).

[2]楊斌成.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的研究現狀及其系統架構[J].欽州學院學報,2018(9).

[3]董天策.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隨想[J].國際新聞界,2003(12).

[4]曹夢辰.轉型期中國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探析[J].文化與傳播,2017(3).

[5]許向東.對中美數據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與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6(10).

[6]張昆.媒介轉型對新聞教育的挑戰[J].今傳媒,2010(9).

[7]楊斌成.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的研究現狀及其系統架構[J].欽州學院學報,2018(9).

[8]黃瑚.創新新聞教育理念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N].光明日報,2016-04-08(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