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3期

新傳播環境下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探究

朱  穎,陳思言
2019年04月09日10: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媒介技術的發展與變革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傳播生態,為了應對媒介環境的變化和媒體的轉型挑戰,越來越多的高校新聞專業開始重視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相對於新聞教育發達的國家,我國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仍處於探索期。本文總結了當前國內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實踐中存在的四大關鍵問題,探討在新傳播環境下國內高校完善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新傳播環境﹔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新聞教育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4

互聯網技術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態,也改變了新聞傳播生態。隨著近兩年傳統媒體轉型與媒介融合進程加快,媒體行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也開始傾向於全媒化和復合型。對新聞媒體來說,擁有復合能力的全媒體記者正在成為行業新寵,記者不再隻為一個單一媒體服務,而是為多個媒體信息數據庫服務。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未來5年的新聞傳播人才教育要“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要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健全課程體系,加強教研室(組)建設,促進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橫向交叉融合”。復合型新聞人才成為教育部人才培養重點方向。

一、國內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探索

縱觀大學新聞教育的發展歷史,主要有兩種培養理念:一種是基於新聞專業本身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職業技能培訓,而另一種則是將新聞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結合起來培養復合型人才,這兩種培養理念被概括為“專才式培養理念”和“通才式培養理念”。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採用通才式的培養理念,不局限於培養新聞人才的專業技能。美國的新聞院校對於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如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和馬裡蘭大學新聞學院較早開始進行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探索。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國內越來越多高校開展了復合型新聞人才的理論探討與培養實踐。

從理論層面來看,國內最早就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進行論述的是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系主任汪新源,1989年他在其論文中第一次就“復合型”新聞人才及其培養進行了論述和介紹。 2003年,董天策教授在《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隨想》一文中談到他對“復合型”的理解:“談論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就是復合型人才培養並不等於寬口徑人才培養”,“多學科簡單疊加的‘復合性’與‘復合型’有著本質的區別。” 隨著近兩年媒介技術發展和傳播生態的改變,對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研究大量涌現。盡管學界對復合型新聞人才沒有形成公認的權威定義,但復合型新聞人才的三個特征得到較為一致的認可:掌握新聞專業採編寫技能、擁有跨學科視野及知識水平和擁有豐富的媒體或社會實踐能力。總體說來,當前國內對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

從具體實踐層面來看,國內不少高校已經對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做出探索,如2005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與《21世紀經濟報》聯合開展的財經新聞班﹔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辦“新聞—法學”本科實驗班﹔2012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展的本科“2+2”培養模式等項目。如果再將培養目標細分,當前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通識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和技能優長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 盡管這些項目的培養目標、內容以及側重點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為了培養出復合型的新聞人才。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無疑賦予了新聞教育改革新的內涵。國內高校開始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在信息、數據與新聞學的結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一定的成績,積累了相應的經驗。但總體來說我國高校在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方面仍然處於探索時期,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國內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

(一) 培養方向亟待轉變

我國面臨媒體轉型浪潮,跨媒體,跨行業的傳媒集團已經成為主流。要適應媒介集團化需求,新聞人才不僅要掌握傳統基礎的採寫編評攝制能力,還需要具備在廣告、營銷、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國內的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大規模的人才結構變動和重組,考慮到人員成本和適用問題,會更傾向於新聞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都強的人才,即進入媒體以后能夠迅速適應媒體的採編流程和全媒體時代跨崗位工作的情況。此外,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人才的就業去向發生大變化,大量新聞人才流向新媒體和自媒體機構,這些機構對人才的需求更偏向技術型和復合型。當前國內高校在形式上大多參照美國傳統的復合型培養模式,對於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理念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日新月異的傳媒技術面前有些被動。在傳媒行業和就業市場發生極大變化的情況下,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也應該要隨之轉變。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內高校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有著相似的困境,如課程體系混亂、個性化課程較少、學科深度融合不足等問題。跨學科教育是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通常是將新聞學與學校的其他優勢學科結合起來,在課程設置上加入其他學科的課程,既拓寬新聞人才視野的同時,也能夠滿足當下社會對新聞人才的復合知識要求,在跨學科教育時應該注重學科的深層次融合。但從實操層面來看,當前大多數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實際上只是雜糅了不同的科目,並且只是要求學生修一些相對比較基礎、概論性的課程,課程設置在深度融合方面所做還是遠遠不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僅是學分層面上的“跨學科”,而未能達到知識體系上的“跨學科”,對跨學科內容學習不夠深入,導致在復合型新聞實踐中往往感覺較為吃力。

(三)考評體系不夠科學

當前高校對學生主要以課程學分作為主要考核標准,復合型培養模式則要求學生修滿若干跨專業學分,但修滿一定數量的基礎類跨專業學分,並不代表學生已經掌握足夠深度和廣度的跨專業知識﹔具體課程考核方面則制定了以各門課程成績加權平均為標准的績點制及其具體的課程考核指標,但現有的考評體系和指標並不能考核學生內在素質和課程實際效果,流於表面化和形式化。對師資的考核則主要是通過學生對教師授課評分和教師的科研業績來進行。在對師資的考核體系中,科研水平成為超過教學質量和效果、影響教師職稱晉升的首要考核因素,但是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與教學效果的好壞並非絕對的正比關系,這也導致不少教師將精力大部分投入科研當中,在教學方面草草應付,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有的學校甚至還出現了“課荒”的情況。

(四)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當前,新聞傳播專業理論和技術知識都在發生顛覆式變化,很多傳統的觀念和技術都面臨淘汰,現有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師面臨觀念更新、理論更新和業務更新的緊迫需求。在復合型課程方面,還存在跨專業知識溝的問題,“復合型”師資相對欠缺,以數據新聞學領域為例,單一新聞專業出身的教師很難跨越技術壁壘,單一信息專業出身的教師很難駕馭新聞業務,“當前國內同時編程、統計和新聞學科背景的教師寥若晨星” ,在新聞與技術的復合型融合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又以財經新聞領域為例,也存在新聞傳播專業和經濟金融專業師資之間的語系轉換和知識融合問題,真正能夠在新聞和財經兩大領域都有較深造詣的教師也是鳳毛麟角。當下國內高校大多數專業教師知識面過窄,面對學科融合與專業交叉,恍然無措 ,業界精英又囿於高校相對僵化的用人制度無法直接引進,這將嚴重影響到新技術形勢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