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4期

網絡語言的發展規律在雜志出版中的應用【2】

王秋艷
2019年05月15日09:1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網絡語言的發展規律

網絡語言對雜志信息的傳播,尤其在促進新舊媒體融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隻有了解網絡語言的傳播規律,才能夠更好地去利用它。

(一)網絡語言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發展演變與時俱進

2017年元旦,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講到,“隻要我們13億多人民和衷共濟,隻要我們黨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擼起袖子加油干”是在我國經濟經歷了迅速發展之后需要轉型升級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口號,它好似新年的一股力量,再次喚起了人們的使命感,推動中華民族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成為2017年廣為流行的網絡用語。可以看出,網絡語言隨著社會熱點的產生、發酵生成並演變,它有時是對現實的另類解讀,有時是網民自身心理情感的宣泄和反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此外,不同時期同一語義的網絡語言會不斷更替,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如從“美眉”到“小姐姐”、從“偶像”到“愛豆”、從“菜鳥”到“小白”等。

(二)網絡語言的產生、發展順應了年輕群體的心理需求

現在大多數網民年齡段集中在80、90后,甚至是00后。由於其獨特的個性和創新性,因此能夠更快地接受簡潔、形象、幽默、詼諧的網絡語言並且不斷地進行演繹。現實社會往往具有較為嚴格的等級、階層之分,社會規范、道德標准、法律法規等常常束縛年輕人的表達。但是,在網絡社會中,匿名性、互動性、娛樂性能夠使他們突破各種各樣的限制,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為年輕群體個性的彰顯提供了空間。不那麼正規的、具有創意的、風趣幽默的、含蓄的網絡語言正好契合了年輕網民的特點,比如“皮皮蝦,我們走”“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會痛嗎?”等深受年輕網友的喜愛,使用頻率頗高。

(三)網絡語言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熱點密切相關

網絡語言的產生、發展與熱點事件、熱點人物、熱播影視等密切相關,如“范跑跑”與汶川大地震時范美忠老師先於學生跑出教室有關﹔“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與女教師的最具情懷辭職信有關。再如,“Metoo” 這一網絡詞語來源於一場“反性騷擾”運動。2017年10月,美國女星艾麗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等人針對金牌制作人哈維· 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多名女星丑聞進行公開,呼吁所有曾遭受性侵犯的女性挺身而出說出慘痛經歷,並在社交媒體貼文附上標簽,藉此喚起社會關注。“Metoo”運動的啟發者和支持者“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 ”,被美國《時代》周刊遴選為2017年度人物。而在中國,伴隨著2018年新年第一天一女大學生在新浪微博實名舉報某知名教授曾對自己以及另外數名女性學生進行過性騷擾,“Metoo”一詞在互聯網上成為熱詞,引發人們對“性騷擾”這一社會問題的持續關注與思考。

(四)網絡語言的產生、發展離不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

網絡語言之所以會呈現病毒式的傳播,往往和社交媒體的發達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社交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流傳范圍廣等特點,能夠使網絡語言迅速、廣泛地得到普及與應用。2018年7月27日,《嘉人》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再說#MeToo︱如果這樣,侵犯者會很難過》的文章﹔《第一財經周刊》2018年04期刊發文章《#MeToo運動如何走向全球》﹔《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04期發表了《MeToo,過猶不及?》一文,媒體對這一運動的持續關注以及網友的不斷轉發加速了“Metoo”一詞的傳播。其次,網民具有求新、求異心理。心理學家認為,新異刺激物之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主要是和有機體的定向反射有關。它是由周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一種應答性反應,可以使動物從周圍環境中區分出新的刺激物並根據其意義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對動物的生命與安全起到保護作用,使有機體更好地適應環境。這種對新異刺激物的注意又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主動認知和使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網民的求新、求異心理能夠在短時間內集體爆發,快速提升網絡語言的傳播熱度。再次,和網民的從眾、模仿心理亦有關系,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傳播更容易制造一個喧囂的氛圍,受眾易受到同伴和廣大網友的影響,產生更多的從眾和模仿行為,從而加劇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與傳播。

(五)網絡語言有各自的生命周期

網絡語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網絡語言產生之后都是如此,其生命力取決於諸多因素。“模因”理論認為,“任何語言部分隻要通過模仿而得到復制和傳播,就能形成模因。不能形成模因的語言是不會有生命力的。”[3]1976年,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Richard Dawkim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使用“模因”這一概念,並且指出,“模因通過模仿的方式進行自我復制,為了實現自我復制並進而實現傳播,其復制特性應具備三個明顯特征:長壽性(longevity)、多產性(fecundity)和復制的保真度(copying-fidelity)。”[4]如“潛水”“水軍”“粉絲”具有長壽性﹔“拉鏈門”“XX門”“房奴”“XX奴”具有多產性﹔表情符號具有復制的高保真度。有些網絡語言產生之后,滿足了人們的交際需要,同時也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符合語言“長壽性”“多產性”和“復制的保真度”要求,人們使用的頻率很高,經過時間檢驗后就會被流傳下來。而另一部分網絡語言,雖然因為某一網絡事件迅速走紅,如果不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現實交際中,就會逐漸消亡。

(六)網絡語言日益滲透於日常生活中,並且逐漸融入現代漢語體系

在知識信息擴大化的社會,網絡媒體以迅速、簡潔、幽默的形式輸出信息,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要求,舒緩了人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無形壓力,加之符合人們的從眾心理、求新心理,因此會形成一種語言使用的習慣。在網絡上使用網絡語言的習慣會逐漸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網絡語言又會逐漸融入現代漢語的語言體系。如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已收錄“給力”“宅男”“菜鳥”“草根”“潮女”“達人”“惡搞”“粉絲”“黑客”“人肉搜索”等。這些詞語經過時間的檢驗,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網絡語言,並且逐漸進入到較為規范的現代漢語體系中,不斷推動漢語言的豐富與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