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子眼中的傳媒界【2】
新媒體碾碎什麼,留下什麼
陳禹潛
“我畢業之后可能不會做新聞了。”
這是新聞專業大學四年級的我最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或者是因為做新聞養活不了自己,或者是想追求薪資更高的職業,周圍曾為新聞理想而聚攏到新聞系的同學們,畢業后大半走散,不會選擇從事新聞業。
這是新媒體崛起時代的一個縮影。新媒體在宏觀上讓整個人類社會天翻地覆,在局部也讓傳媒界改頭換面。當報刊書亭之前人跡寥寥,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的閱讀量節節攀升﹔當傳統媒體為經營發愁的時候,大量熱錢涌入新媒體,“兩微一端”烈火烹油﹔當一些傳統媒體困於窠臼不知道如何轉型的時候,新媒體的邊界已經開始模糊,短視頻、VR、無人機等新內容形式已經成為新媒體運營的核心……
這場變革難道讓傳統媒體的榮光不再了?是的,不管原教旨的傳統媒體從業者情不情願,媒體生態已然發生巨大變革:傳統媒體隻能求變,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很容易在新時代被淘汰。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証了媒介技術決定論的看法:當技術變革的時候,整個媒體行業都會被洗刷,甚至每一次變化都會引起社會的巨大變革。
悲觀主義者看到了傳統媒體的墜落,但是樂觀的人能看到媒體新生的晨曦。有很多傳統媒體站在了時代前沿,在新媒體時代如魚得水。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讓“融媒體矩陣”凝成一股巨大的輿論力量﹔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媒立方”智能新聞處理中心緊跟技術潮流﹔全副身家押上互聯網轉型的澎湃新聞把第一波新媒體創業的紅利收入囊中……
所以說一切都不是固定的,從固守傳統媒體的角度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無冕之王”光環不再﹔但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的內容質量高,底蘊豐富,人才儲備雄厚,一旦早先抓到變革的機遇,必定能做出一番事業。技術碾碎跟不上時代的媒體,但是精英力量必然會留存下來,這其中的諸多無奈也是轉型期必不可少的陣痛。
除卻產業生存艱難的現狀以外,也有人擔心新媒體的特性會給媒體內容的公共價值帶來損害。新媒體即時、碎片化的特性與日趨娛樂化的傾向必然會造成調查、監督、深度報道減少,而且這種關乎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容易被更新過快的熱點所淹沒。即便有人作出許多艱苦努力,將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重要新聞報道出來了,大多也會很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信息垃圾中,甚至還沒有明星們的一兩條緋聞更加引人注目。作為一名兼職的特約評論員,我對嚴肅話題關注度下降的現狀比較敏感。在評論作品中,關於娛樂信息的評論往往點擊量輕鬆10萬+,而很多真正深入鑽研社會問題的作品,關注回應的人數並沒有那麼可觀。這給傳媒界甚至整個社會都敲響了警鐘,要是沒有力量來維持嚴肅話題的生存,那麼這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就會慢慢萎縮,娛樂至死的脫缰野馬會奔入不可預測的深淵。引導大眾的審美趣味,應當成為傳媒界的當務之急。
無論如何,新媒體前進的車輪永遠不會停下來,它碾碎些什麼,留下些什麼,需要所有的新聞人共同見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