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黨報評論創新的"四個維度"

向湘龍
2019年07月10日13:0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黨報評論創新的“四個維度”

  評論,是一種政論性的新聞體裁,是最能體現一張報紙輿論方向的新聞報道方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給黨報評論報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黨報記者,創新評論寫作,用更多有看點有力度的評論吸引大眾,這是提高黨報輿論引導力的需要,也是開展好輿論宣傳工作的職責所在。

  提高素養,讓評論有高度

  黨報新聞記者要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評論,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隻有具備一定的素養,評論寫作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知識儲備。隨著競爭的加劇,現在媒體越來越強調評論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那就是評論要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談。這就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和知識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隻有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知識素養,及時了解掌握新政策、新知識,才能針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有話可說,並能說出其所以然。

  勤於思考。評論是寫作者深入思考的結果,不是一時沖動的產物。寫評論的新聞記者的思維要比一般人更縝密,面對新事物、新現象,在人雲亦雲的時候,他的思維能夠不受外界干擾。現在,很多新聞記者手機上都裝載了不少微信公眾號和新聞客戶端,一早醒來,各種信息就會扑面而來,對這些信息,評論作者不能僅僅停留在普通瀏覽的層面,而要有意識地去研究、去思考辨析。往往,這種深入研究的結論,就是一篇觀點鮮明的好評論。

  善於說理。新聞敘述客觀事實,力量在於記者擺出事實﹔評論發表主觀意見,力量在於評論作者說明道理。有些評論作者不善於說理,通篇文章都是“務必”“不能”“禁止”,以說教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思想,這樣的評論是不能贏得讀者好感的。評論要闡明的道理,有事實可擺時則需擺最有說服力的事實,達到事實勝於雄辯的效果﹔缺乏事實可擺,就需要旁征博引,比喻說理﹔對大眾暫時還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道理,評論作者就需要說清、說透,讓讀者能夠看清楚弄明白。

  技巧運用。與其他新聞體裁寫作一樣,評論稿件寫作也是有技巧的,包括標題的制作、結構的安排、論據的選擇、語言的運用等等。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要真正恰當而靈活地在評論中使用,則需要平日裡多下功夫。我們要經常向一些評論佳作學習,研究其寫作技巧,學習其在標題制作、觀點提煉、論據運用上的處理方式,這樣通過一點一滴地積累,日子久了,也就熟能生巧。

  立意新穎,讓評論有亮度

  立意是作者對所評論的事實或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文章的論點。

  對於“意”,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有過很好的解釋,他說:“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意”,就是文章中統攝“事”,即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總基調,也是評論寫作全過程中的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中心環節。

  黨報評論在選定題目后,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立意新穎,會讓讀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立意陳舊,則讓讀者似曾相識。要做到立意新穎,在立意上就要防止空、虛、舊、偏。空,即立意空洞﹔虛,即立意虛淺﹔舊,即立意陳舊﹔偏,即立意偏頗。要通過廣泛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素材、認真比較分析選准立意角度,努力做到立意准確、新穎。

  論証嚴密,讓評論有深度

  所謂論証就是運用論據來証明作者論點的邏輯推理過程,也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問題的過程。論証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嚴密充分的論証是實現評論有序展開、論點精彩闡釋、結構合理安排、觀點論述令人信服的有效途徑。思辨科學、論証嚴密、邏輯合理,新聞評論才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如獲2018年度中國新聞獎報紙評論作品《比起諾獎,我們更需要諾獎級的創新》中寫道:“諾獎的價值,既是創立者諾貝爾所希望的那樣‘獎勵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更應在於通過對科學所代表的探求、勇氣、耐心等人類美好天性的褒獎,以引領、激勵這個世界,始終走在更好的方向上。”該評論作者敏銳把握諾貝爾獎揭曉這一重大題材,提出富有針對性、創建性的觀點,有較大現實意義。文章圍繞“相比現實的獎項,今時今日的中國,更需要諾獎級的創新”這個主題展開論述,以其科學的思辨和嚴密的論証,使評論更有深度,更有說服力,從而達到新聞宣傳的效果。

  語言貼切,讓評論有溫度

  毛澤東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中提到,新聞報道寫作不要太硬,可以把軟和硬統一起來﹔文章要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

  新聞評論的目的,就是讓受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受眾了解並接受作者的觀念。黨報記者能否靈活運用評論文章的語言,是評論創新的重要環節。目前,一些黨報的評論文章還存有可讀性不強、讀者興趣不高的問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不能正確掌握評論文章的語言特點,是影響報紙宣傳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語言要有特色。每個作者在寫文章時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這也是作者長期積累的結果,用具有自我風格的語言創作,文章才會新穎、可讀性強,讀者閱讀時不會有千篇一律的感覺。二是語言要接地氣。寫新聞評論的目的是給廣大群眾閱讀的,並讓他們接受新聞評論的正確觀點,因此語言運用上一定要是大眾化的語言,讓群眾讀得懂,看得明白,容易接受,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三是語言要精練。一篇好的新聞評論,語言必須是精練的,沒有套話、廢話、空話和大話,作者在寫作時要刪減到無法再刪減的地步,使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能達到它的效果。

  許多優秀評論的章節段落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句子更是生動靈活,論理透徹。如獲2018年度中國新聞獎報紙評論作品《民生實事莫沉迷於“數字突破”》中寫道:“以現實為基、因實干而成的‘數字突破’,尊重規律、經得起檢驗的‘數字突破’,才是更真實可信、真切可感的成績,才是更有含金量、更造福群眾的成績。尤其是民生領域的一些新探索、新改革,要循序漸進做‘加法’,切不可患上‘數字焦躁症’,追求所謂‘乘數效應’‘幾何級增長’。”品讀著該評論鏗鏘有力的語言,體會著字裡行間的厚重情感,這些映射閃光思想的文字,令人感動,令人震撼。綜上所述,隻要正確掌握評論文章的語言特點,揚長避短,就會不斷提高評論文章的質量, 增強報紙的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日報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