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好評論,擁有改變中國的力量

夏正玉 
2019年08月20日13:5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好評論,擁有改變中國的力量

澎湃的定位是“專注時政與思想”,評論中蘊含的思想,散發著永久的價值光芒。澎湃評論還很年輕,但有“雛鳳清於老鳳聲”的膽氣和激情,更有“隻爭朝夕”的憂患意識。對於職業新聞人來講,好評論或許跟好新聞的生產是一樣的,就看我們能不能堅持,能不能堅守。我將之總結為“三個說”:敢說、會說、能說。

(一)

1991年2月15日,農歷辛未年正月初一,解放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隨后,按照每兩周一篇的頻次,又陸續推出了第二、第三、第四篇,很快轟動全國,開啟了關於“究竟什麼是改革開放”等重大問題的大討論。第二年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好評論,擁有改變中國的力量。評論中蘊含的思想,散發著永久的價值光芒。即便今天的傳播媒介發生了變化,評論的價值與魅力,也從未改變過。

如果要套用一句名言,或許可以說:這是評論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在傳播媒介的極大豐富,必然觸發評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往往在交流與爭鋒中達到理性的平衡,無限趨向於真理,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壞,在聲音越多,難免泥沙俱下,讓人難以分辨、無所適從。從這個意義上講,重申評論的初心,提出在全媒體時代以主流聲音傳遞主流價值,倡導主流媒體在國計民生、重大領域發聲,明是非、平紛爭、定基調,就顯得必要且重要。

(二)

澎湃的定位是“專注時政與思想”,深度且有營養的閱讀與觀點,就屬於“思想”范疇。坦率地說,在評論領域,澎湃評論還很年輕。但澎湃評論有“雛鳳清於老鳳聲”的膽氣和激情,更有“隻爭朝夕”的憂患意識,努力的腳步從未停歇。

澎湃評論目前由社論領銜,旗下還有“馬上評”,專注快評﹔“深觀察”,打造深評。對於職業新聞人來講,好評論或許跟好新聞的生產是一樣的,方法不多,看我們能不能堅持,能不能堅守。我將之總結為“三個說”:敢說、會說、能說。

敢說。堅持在重大領域、熱點話題上不缺席、敢發聲。評論的立身之本就是敏銳的交鋒與較真的監督,它必然要涉及一些負面的、敏感的領域和話題。在這些方面不回避,敢於亮態度、表愛憎,是評論自帶的屬性,也是媒體責任感、使命感的體現。

輿論監督是當下的熱門話題,前有山東和海南等地鼓勵輿論監督,后有西湖管委會把記者“踢”出群。澎湃新聞在這兩則話題上均第一時間發表評論闡述立場:輿論監督不等於負面報道,更不是故意“抹黑”,各方理應用開放和理性的姿態面對外界的質疑乃至批評之聲,媒體和輿論也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

能說。“敢說”考驗媒體責任,“能說”關乎自信。對於我們這一代的新媒體傳播者來說,面對喧囂的輿論場,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或許就是,守住陣地佔領高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旗幟鮮明堅持真理,立場堅定批駁謬誤。

一段時間以來,在諸多公共事件和重大公共話題當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錯誤輿論若隱若現的身影,它們甚至已經成為一條龍產業鏈來帶偏輿論節奏。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評論作為新聞陣地裡的重型武器,更應該挺身而出,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善於斗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會說。俗話說,能說會道。胸中縱有萬千丘壑,說不出來還是白搭。現在的網絡水軍裝備精良,不斷升級。我們也要有新的方法論,要比他們更“會說”。

(三)

能說、會說,還要大聲說,及時發出有思想價值的聲音,引導輿論辨真去偽、激濁揚清。

既要有“小編”的“網感”,也要有“老編”的專業。新時代的“小編”,該正經嚴肅的時候就正經嚴肅,該生動活潑的時候就生動活潑。我們在文風和標題上的字斟句酌、嬉笑怒罵、求新求變都是為了吸引更廣大的年輕受眾,讓他們一起參與到新聞評論的傳播互動中來,隻有這樣,我們的聲音才能真正抵達受眾。專業,永遠是我們的基本功。在當下的新聞節奏中,要擺脫“評論滯后於新聞,評論追著新聞跑”的套路,主動推動新聞進程。2017年11月,湖南桃江四中幾十名學生被查出肺結核,澎湃發表評論《桃江四中肺結核感染人數隻能“報告上級” 不能公開?》,當天晚上,國家衛計委及湖南省責令桃江官方要及時公開事件處理進程,回應公眾和媒體質疑。

既要有“爆款”的追求,也要有升級迭代的操作。互聯網的產品每時每刻都在升級迭代,內容生產同樣如此。全媒體時代,一個話題、一篇新聞從面世到成為“爆款”,可能隻需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迅速響應。否則,很容易陷入信息與觀點的汪洋大海中,十分被動。當然,這不是鼓勵評論員和編輯忽略新聞事實,盲目跟風、蹭熱點,而是鼓勵對已明確且有評論價值和評論空間的事實率先發聲。對不了解的事實不妄自評論,把握論述的尺度邊界,並在后續的評論中對出現的新信息,不斷修正升級,給人以公正、有擔當的主流媒體形象。

既要有走向世界的全新傳播手段,也要有深厚的學養固本培元。眼下,我們也在思考推出一些創新型互聯網產品,豐富評論的表達形式。對外,隨著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和普及,語言的障礙將逐漸消除,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傳播好中國聲音。其中,評論員是最關鍵一環。我們正計劃與高校合作共建“評論工坊”,豐富評論員隊伍,也誠摯邀請各級黨報的資深評論員、資深編輯能夠成為我們的評論專家庫成員。黨報評論人深厚的學養、縝密的論述、獨到的觀點等,都是我們能夠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証。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習總書記要求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作為新聞人,作為評論人,作為媒體融合轉型的實踐者,作為身處將變量變為增量的最前沿陣地,我們也應志存高遠,用我們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無畏的勇氣,守正創新,博採眾長,寫就無愧於時代的好評論。

(作者系澎湃新聞副總編輯)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