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以讀者為中心策劃採寫每一篇報道

張淑芳
2019年08月27日14:3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讀者為中心策劃採寫每一篇報道

我們常說的新聞報道無非兩種,一是日常報道、社會新聞、時政新聞、突發事件及事務性報道﹔二是深度報道及策劃報道。前者是快照式的報道,佔據了我們多數新聞版面,也是用時用工較多的工作,做好一般報道,給媒體帶來的是掌聲。而后者則是對依附在社會層面的表象、現象、問題、熱點進行深度策劃,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或者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進行策劃報道,既符合黨的新聞政策、社會的公理良知,又體現記者的新聞追求,媒體的新聞理念。這兩種報道手段難以區分孰重孰輕,但是,如何把日常報道做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如何把深度報道做成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需要記者編輯有過硬的採編水平。

寫活日常報道

做活日常報道,就是在盤根錯節、紛亂復雜的新聞材料中遴選導語,依照新聞的屬性規律,在新聞性、思想性、實用性及故事性上下功夫,除了有強規要求,還要盡量讓記者從會議、材料、文件中解放出來,把再創作融入進去。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種報道是讓讀者看的,怎樣把讀者的“味蕾”調動起來?筆者以為,應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在同類事件的不同之處下功夫。下筆之前應當想好,這篇稿件的亮色在哪裡?帶給讀者的感覺是什麼?掌握了一手素材之后,記者應當思考如何下筆更生動,更有可看性。如何把會議新聞寫成社會新聞,把會議解決的具體事情告知讀者,讓時政新聞有可讀性。

前幾年筆者作為時政記者,時常參加政府的民生會議,以取暖會議為例,如果按照新聞套路,就是政府召開取暖會議,把會議要求簡單轉述一下即可。這種報道非常雷同,讀者關注度不強。為了有新意,筆者直接點題《今年,省城的冬季比往年高三度》。直接把政府要求供熱公司提高室內溫度這一主題告訴讀者,增加了關注度。還有每年的征兵工作會議,筆者避開程式化模式,沒有按照會議新聞寫,而是用直奔主題的語言為標題——《好男兒,進軍營!》,文中再把當年的征兵政策穿插進去,吸引讀者關注。

所以,記者要有挑戰自我的信心,要從程式化、套路化、模式化中解放出來,力求每篇稿件不雷同。其實,這也是從事新聞工作的魅力所在,因為每個新聞事件永遠不相同,記者接觸到的都是新鮮的、有溫度的、抑或憤而不平的事,要將這種激情躍然紙上,告知並感染更多的人。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堅守黨的新聞紀律,不讓個人情感超越黨和政府的要求之上,一份材料拿到手,先要自己提煉精華、要點,將自己當作讀者,提煉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然后再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將其客觀報道出來。

深挖新聞背后

如果說日常報道給受眾提供的是快餐,那麼深度報道就是一道細嚼慢咽的大餐,是新聞價值觀的直接體現。那麼,什麼是新聞價值觀?堅定不移維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此前提下,圍繞國計民生關注群眾呼聲強烈的問題、發現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進行全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從新聞的表象,向深層次擴展,深挖其新聞背后的新聞。

深度報道的關鍵,一個是“深”字,一個是“思”字。深就是深度,思就是思考。思考應當走在深度前面,而思考又包羅萬象。首先應從題材上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大部分是支離破碎、司空見慣的場景,焦點、熱點、難點畢竟不多,適合做深度報道的題材有限。這種現狀無法改變,就需要記者從中思索、發現有價值的“金礦”,人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都需要深耕細挖,做出與別家媒體不一樣的新聞,發出更為響亮的聲音。如,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太原舉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太原舉辦的一場規模盛大的體育賽事,《太原日報》先后以《二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帶走什麼?》為題,用幾個整版重點介紹這場體育賽事。二青會閉幕后的8月22日,《太原日報》第一版又以《二青會給我們留下什麼》為題,從文化、經濟、資源等方面進行剖析,突破體育報道的范疇。一個“帶來”、一個“帶走”、一個“留下”,3個動詞傳神靈動,彰顯了體育牽頭、經濟唱戲的深刻含義,增加了濃濃的時代感,達到了政府滿意、讀者滿意的效果。

飽含人民情懷

作為一名記者,首先要增強自己對黨的情感、人民的情感,對法律、正義、善良的尊重以及對自己職業的敬畏和榮譽感。每個新聞事件的採寫不僅要充滿新意,還要充滿溫度與正能量,要承擔起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記者既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報紙的質量意識。每位記者都應明白什麼是好稿件,擯棄隻有批評報道才是“好稿件”的觀念。比如,最近豬肉價格上漲不少,許多媒體只是泛泛而談,應景文章大同小異。《太原晚報》的一篇報道《豬肉價格怎麼了》,記者沒有簡單地敘述豬肉價格的波動,而是從養殖戶、市場人士、農產品專家、消費者、經營戶諸方面多方位報道,做了分析預測,有深度有高度,得到了讀者的認可。

社會層面多姿多彩,各種群體均依附在城市這個肌體上,他們的困惑、喜悅、生活態度等,都應當給予關注。不一定非得等民工跳樓了,才想起報道“討薪難”,之前的焦灼狀態如果加以報道,也應是記者關心和關注的話題。還有“新政出台,腫瘤患者一年看病省多少”“環衛工的一天”等等,這些稿件從形式到內容已經突破了真正意義上新聞的邊界,但有新意,有正能量,是以讀者為中心的策劃型報道,也值得大力提倡。

作為傳統紙媒,尤其是今天,特別需要主動介入社會,隻要在這個城市發生的一切新聞事件,都應該有我們的聲音,這樣才可以稱之為新聞。對於媒體而言,不去主動接觸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社會熱點,等於“自廢武功”。

當然,在信息網絡普及的當下,最惡俗的就是標題黨現象,故意用夸張、夸大的文章標題吸引讀者,很多標題卻與實際內容完全無關或聯系不大。這是一個主流媒體最應該規避的,也是一個好記者最應該抵制的。好的新聞要拒絕標題黨。即使是一些娛樂新聞也應該是健康的、有趣的、客觀的。不可否認,好的標題確實能吸引眾多讀者的關注,但內容不符的標題黨,雖說短時間內增加了閱讀量,或瀏覽量,但卻不能真正俘獲讀者的心,影響質量的同時,隻會降低它在讀者心中的公信力。

一份受市民喜歡的報紙,多年來培養了各個階層的讀者,一定要認真對待自己的信譽,這就要求我們的採編人員多在內容和標題上下功夫,認真對待每一個文字,傳播有價值、正能量的內容。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