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9期

社交媒體時代下網絡表情包的流行原因探析【3】

陳璐
2019年10月09日10: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表情包狂歡的背后:問題思考與分析

自從社交關系被寄居於互聯網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不再是從嘴裡“說”出來,而是經由鍵盤或手寫轉換成符號表情包“發送”出去了。一旦面臨真實的生活現場,人們時常手足無措,不安緊張、抑郁成為“新常態”。由此逐見表情包的泛濫運用帶來的問題已經浮現,現提出表情包狂歡背后的一些問題供大家一同思考與分析。

一是當今時代,社交媒介、互聯網、移動終端的不斷相互交融推動了時代的發展,而帶來的潛在威脅是否已經被波茲曼証明?尼爾·波茲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圖畫和圖像可被看作是‘認識上的一個倒退’。電子革命和圖像革命二者結合起來,代表了一個互不協調、卻對語言和識字有著很強的攻擊力,把原來的理念世界改造成光速一樣的畫像和影像的世界。”[4]“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將包括表情包在內的圖像視為后現代文化的一種表征,體現為感覺優於意義、直觀優於概念、圖像優於詞語,一方面清晰地解釋了表情包風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難免讓人對表情包生出質疑與擔憂。語言文字的復雜性和主導性是否會被表情包削弱乃至威脅?”[5]這人類能用眼睛理解的時代替代了語言表達的時代,我們最終是否會演變成視覺的俘虜?

二是當表情包文化蒸蒸日上之時,我們是否能正確把握大眾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表情包的流行逐漸演變為一種時代文化,如果表情包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流行文化,這種流行文化逐漸成為亞文化的一種,亞文化的繁榮與社會的主流文化的兼容與否?我們應該怎麼平衡與考慮?再次,每種流行文化現象的背后都存在著極大的商業空間,在表情包狂歡的背后,功利追求、粗制濫造等亂象應該引起高度關注。不能因為表情包文化存在負面影響而對其全盤否定、舍之棄之,而應做好正確對待其負面影響的積極准備,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三是當運用范圍從私人領域擴展到公共議題領域,表情包的使用就成為了廣受爭議的話題。在議題涉及到公共問題,是否可以用表情包進行交流?其贊同者認為表情包交流是刻意表達出一種居高臨下的不屑辯論,表情包“出征”的目的本就不在於說理,而在於炫耀性的挑舋和不屑論辯的諷刺﹔反對者則認為表情包這樣的符號交流空洞而不具備意義,以嚴肅的議題為鬧劇且以鬧劇來回復,看似激憤實則為頹廢的犬儒主義。表情包對公共議題的解決是否有效還存在許多疑問,但必須承認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更多人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在未來它是否能發展成為動員、團結大眾的一種獨特機制還有待驗証。

四是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不由得深思“技術”本身這個話題。保羅萊文森在《代表人類:技術之刃》論文中寫到“對技術的理性審視需要從承認生命世界的作用開始,技術是進化過程中的利刃,它不僅回應外部環境,而且重新塑造環境,技術代表它服務的有機體來重塑環境。”[6]技術給予了我們各方面的便利,同時存在著惰性、腐蝕人類肌體等反面問題。例如現今時代的微博、微信等眾多社交媒體交流跨越了時空,但也減少了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心與心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在面臨技術本身這個宏大的話題時,我們不應是一味固執地辨析技術帶給我們的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正確的做法而是首先需正視技術帶來的利,承認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隨之思考更多的是我們要不斷地把技術用於積極的目的,盡量矯正技術帶來的消極影響。

四、結語

社交媒體時代下表情包的流行原因不僅包括大眾個人內在的需求,同時也包括社會外部環境的潛在驅動。表情包是社交媒體與網絡文化的產物,以其趣味性、虛擬參與性、賦予多重含義性為顯著特征迎合了大眾個性化需求。如今大眾使用表情包進行交流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趨勢﹔但是這種趨勢有利也有弊,筆者認為過多使用表情包是信息時代大眾“失語”的顯著特征,表情包使用的弊端還需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蔣建國,李穎.網絡涂鴉表情包:審丑狂歡抑或娛樂的大麻[J].探索與爭鳴,2017(1).

[3] 尼克·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4] 尼爾·波茲曼著.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 朱思韻.表情包作為青年文化,是文字想象力的匱乏,還是公共討論的新可能?[EB/OL].澎湃新聞:https://www.sohu.com/a/198198679_617374.

[6]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萊文森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