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0期

淺談主動校對與知識積累

——以《連雲港日報》為例

陳海斌
2019年11月25日13:3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連雲港報業傳媒集團 《連雲港日報》,江蘇 連雲港 222006)

摘要:校對工作者是報紙質量的“守衛者”,工作上稍有差池就會影響到報紙的聲譽,尤其在如今人—機結合的校對過程中,因校對軟件的局限性,“異同”和“是非”最后還要靠校對人員來作最終判定,因此校對人員的知識水平、知識積累的多少、主動校對的能力,在報紙校對過程中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結合《連雲港日報》日常校對過程中存在的易錯問題,就青年校對工作者如何做好主動校對與知識積累作一下闡述。

關鍵詞:報紙﹔差錯﹔校對﹔主動校對﹔知識積累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3

說起校對,大多數人認為,校對不就是照著原稿比對校樣上文字異同嗎?其實現在的校對工作,並不是如人們想像的那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原稿和校樣是一模一樣的,此時只是用原稿核對校樣是發現不了錯誤的。現代意義的校對,是憑借校對工作者自身的知識儲備或其他權威資料來判斷校樣中的是非,提出質疑,訂正差錯。也就是說在沒有了標准參照物的情況下,要求校對人員完全憑借自身的知識積累,去主動糾正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錯漏。

一、被動校對與主動校對的差異

所謂被動校對也就是校異同,是指以原稿為標准,採用折校的方法,拿校樣對著原稿逐字核對,糾正與原稿不符的各種錯誤。而採編網絡化后,現在沒了底稿,需要校對人員在通讀校樣過程中,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主動分辨出校樣中隱藏的錯誤。這就是主動校對。也就是說,校對人員在閱讀校樣時,不僅要關注校樣上的詞語搭配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還要關注標點符號及上下文是否一致﹔在心裡默默誦讀時,一旦出現某些字的差錯,要能敏銳地聯想起與它極易混淆的形近字、音同字,時刻提醒自己要多加注意某些成語的誤用,切不可一帶而過,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詞語的正確搭配模式來檢驗其是否正確。

現代校對工作涉及的知識很廣博,內容很精密,必須精研覃思、博覽群書,才能校定校樣中的錯誤。日常校對工作中如果第一關記者沒盡到責任,第二關編輯也沒把住,差錯溜到了最后一關——校對者手裡。這時,校對人員所要做的,應由以往的被動校對向主動校對轉變。如果校對人員知識積累少又缺乏主動校對精神,也就無法發現校樣中的差錯,再好的文章用文字印出來時就會變了樣子,輕則文字標點混亂,令人難以讀懂,莫名其妙﹔甚至會導致“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后果。

二、主動校對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一)要從文內表述前后相互矛盾中發現差錯

“文內前后表述相互矛盾”,顧名思義就是一篇稿件中前后表述不一,自相矛盾。這種差錯有很多表現形態,包括人物姓名、地名、性別、時間表達、企業名稱、產品名稱、量詞、職務、單位名稱、人物稱呼、技術名稱、年齡等方面,這些方面都很容易發生“文內前后表述相互矛盾”的情況。如同一篇文章中,就不會出現珠峰2號營地一會是6400米一會是6500米﹔

(二)要從文內基本常識表述中發現差錯

遇到吃不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國名等,就應該上網或查一查工具書,以便發現差錯,及時加以訂正,避免以訛傳訛。如果熟悉世界地理,就不會把“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錯成“泰國的巴厘島”﹔如果懂得蘇軾《丙辰中秋》這首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就不會錯成“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如果知悉農作物生長規律,就不會把麥子的成熟時間錯成“秋天,麥子熟了”﹔等等。

(三)要從本地情況變化中發現差錯

作為地市報紙的校對人員,更應該關注本地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及鄉鎮名稱的變更,因為畢竟本地新聞量大、內容雜、涉及面廣,我們每天接觸的稿件中,什麼人名、路名、街道、社區、單位名稱等幾乎每個版上都會出現。如果地市報校對對本市市情一無了解,就發現不了稿件中的各類隱性差錯,也就盡不到“把關防錯”之責。如侍庄鄉、宿城鄉、高公島鄉、朝陽鎮、雲山鄉、寧海鄉等,這些鄉鎮早就改為“街道辦事處”了,但現在還以“鄉鎮”的名稱頻繁見諸報端。

(四)對校樣中的字或詞要有一種懷疑精神

對於校對來說,不論對與不對,都應經過一番思考,不應隨隨便便就相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校對工作中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精神。這是做好校對工作的基本條件。如果校對人員能主動校對,也就是帶著 “今天我會發現校樣有什麼問題”去閱讀校樣,你就會發現,你越來越像一個“工兵”,能捕捉到越來越多的“地雷”。那樣報紙上文字才會無差錯,否則便會謬誤百出。如《逝去的叮當聲》一文中說:“盡管他對已苛省,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但誰要遇事缺錢,他准能從勒在腰上的褲袋裡摳出幾毛幾塊給人家救急。”這段話裡又涉及了生活常識,文中說的是20世紀50年代發生的事,在那時農村裡的農民勒在腰上的根本不是現在的皮帶也不是褲袋,而是用一根布條當做皮帶,因那時的人錢不多,有的人就習慣把錢掖在勒在腰上的布條裡。尤其是文中的“摳出”二字,“口袋”中拿錢用“摳”是不合適的,隻有布條做成的“褲帶”中“摳出”錢才搭配,所以說文中的“褲袋”應是“褲帶”才對。設想一個專職校對人員如果缺乏主動校對精神,對什麼也不懷疑,也就無意於發現校樣中事實上存在的問題,這看似“忠實於原稿”了,但算不算對原稿負責、對讀者負責呢?問題是不言而喻的。

三、如何做好主動校對與知識積累的結合

也就是說校對人員不僅對語言文字要有獨持的敏感性,具備較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夠“咬文嚼字”,還要求校對人員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博採眾長。特別是網絡化以后,校對人員的定位已轉變為“校對檢查”“校對編輯”,難度更大,責任更大,要求也更高了,更需要校對人員具有主動校對的精神。主動校對是在被動校對基礎上的一種飛躍、一種升華。

第一,注重文字知識的積累。作為校對人員,在學問積累的過程中,遇有不懂的地方,要勤查詞典。詞典是打好文字功底的良師益友,不偷懶,不嫌麻煩,隻有經常查查詞典,才能更多地了解字詞的用法,才不會出現“洒掃除庭”“汗流充棟”這樣的錯誤。

第二,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它包括社會的、歷史的、生活的、科技的、經濟的等等。一個人要想積累更多的知識,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做個有心人是很有必要的,校對人員對自己所讀、所見、所聞的一事一物、一點一滴,要留意其中有無可充實校對的知識、資料、信息﹔有則隨時動手,或抄錄於卡片,或輸之於電腦……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如《校讎學》中所說:“夫搜集墳典,為校讎家之責任﹔況欲比勘,必先備篇籍﹔故網羅逸書,乃校讎學之先務。”雖然古代的校讎與現代的校對有所區別,但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古人都知道做好校讎,要有知識積累。何況現代校對人員不更應該加強自身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嗎。校對人員本來就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不僅要具有深厚的校對理論專業知識和扎實的校對業務知識,而且要在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對知識進行積累。因為知識越學越多,知識越多越好。既勤學專業知識,又多學各學科知識,還要勤於思考,多想想,多問問。這樣,通過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新的信息,擁有更加開闊的知識面,才能有效增強校對人員的工作能力,業務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第三,注重他人經驗的汲取。平時工作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現差錯,出現差錯如何處理,這也是做好校對工作值得借鑒、積累的。借鑒別人經驗可以使自己少走彎路,他人經驗的取得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積累總結出來的,是“苦盡甘來”,虛心學習總結,並應用到工作中是最省時、省心不過的,掌握這些間接經驗,遠比自己重新積累容易得多。積累的東西越多,工作中處理起問題來就會越得心應手,就能織起更加細密的查漏網,才能不讓一切細微錯誤從自己眼前溜走。

第四,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人生誰能不出錯?出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出錯后不認真總結出錯的原因。也就是說工作中要學會向自己的錯誤學習,認真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出一些常見的音同、形似、義近的字,理解它們的不同含義,區分它們的不同用法。做到少犯錯誤,不犯錯誤。

知識積累在日常,在日常的工作中,校對人員要有意識培養自己良好的校對習慣:多聞闕疑。多聞,就是盡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一些知識,積累非一蹴而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多聞”是“厚積”的必要條件﹔闕疑,就是對於疑難問題不要輕易給出判斷,而要就其文意及事實之抵牾,甄別真偽,或多方比對,尋找出正確答案。古人雲:“學如弓弩,才如箭鏃。”意思是,必須有深厚的學養和積澱,才華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遠。

四、結 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一個校對不難,但當一個好校對、合格的校對卻很難。因為對有關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觸發其去開動腦筋發現校樣上有關矛盾的動機,更不可能主動而正確地去甄別其是非。校對需要知識,知識在於積累,求真貴在責任。正如習近平所說:“青年處於人生積累階段,需要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廣大青年抓學習,既要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擇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所以,青年校對工作者要想成氣候,有所建樹,取得成果,別無他法,隻有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古往今來成大業者,莫不如是。最后借用《校讎蒙拾》中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語:夫聞而志之謂知,知而聚之為學,學而辨之為識。無知則愚,不學為昧,寡識多妄。報紙校對,其理同然。

參考文獻:

[1]周麒.出版校對培訓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胡朴安,胡道靜.校讎學[M].長沙:岳麓書社,2013.

[3]孫培鏡.編校留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江辛眉.校讎蒙拾 讀韓蠡解[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海斌,男,連雲港報業傳媒集團《連雲港日報》一級校對,主要從事校對工作。)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