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20年第2期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劉怡男
2020年02月19日10:16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

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征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征。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征。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媒介﹔跨文化傳播﹔影視劇﹔互聯網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化,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提到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此后,藝術生產與消費逐漸演變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一個國家的文化開始有更多機會和渠道流向另一個國家,實現其在另一個國家的傳播。作為承載文化責任、民族價值的重要載體,影視劇在跨文化傳播中能走多遠,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就能走多遠,這個國家就能走多遠①。傳統的影視劇傳播媒介如電視屏幕、電影銀幕,或是新型的媒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數字媒體,都能夠對有跨文化特質的影視劇進行傳播,而信息技術的進步又給影視劇傳播帶來了傳播方式的演替。本文將傳播媒介按照其所在的環境分為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兩種,針對其更替對影視劇傳播產生的影響進行相應的討論。

一、現實環境:真實空間的影視劇傳播媒介

在數字技術興起和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觀眾往往在真實空間中對影視劇進行消費。電視機、電影院等公共媒介可以滿足觀眾對影視劇的消費訴求。傳統媒介的存在使得跨文化語境中影視劇的傳播更加具有儀式性。電視機在播放電視節目的同時,也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家庭“場”的存在,通過這個“場”,電視熒幕上播放的內容與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觀眾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這種張力使得觀眾在接受過程中產生一種懷舊的情感。目前,我國通過電視觀看節目的觀眾多為中老年人,這類觀眾往往有過集體收看電視或電影的觀影體驗,這種體驗導致了他們對“觀看”這一行為存在一定的集體印象。同時,電視具有的同步性和便捷性也對跨文化影視劇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電視上播出的影視劇往往是經過譯制的,同一種語言讓觀眾更容易產生代入感,打破與境外文化的隔閡,拉近觀眾的審美距離。電影銀幕與影院幽閉且昏暗的空間相對於電視機屏幕和客廳來說則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敬畏心與儀式感。觀眾在漆黑的電影院中觀看影片,與陌生人一起處於陌生環境中,觀影條件所帶來的未知感與恐懼感,正好也契合外國電影中經常超出觀眾期待視野的創新之處。傳統的跨文化影視劇傳播媒介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發展與演替,在技術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與革新,3D電視與4D、IMAX電影等,都能夠為影片更好地傳播提供更加優良的載體。傳統媒介的不斷發展,讓跨文化影視劇的傳播方式不斷地進行更新,也促使影視劇生產者不斷提高影片的科技含量來吸引更多觀眾。

二、虛擬環境:賽博空間的影視劇傳播媒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媒體的興起,現代人的生存意義空間已經從傳統的現實世界擴展到了更廣闊的虛擬世界。互聯網所構筑的虛擬世界和虛擬空間直接促進了一大批新媒介的生成,給境外影視劇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由於這種虛擬空間的成功建構與深入人心,影視劇傳播和接受方式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一)媒介演替與新媒介崛起

互聯網直接拉近了整個世界的距離,世界開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科技和文化工作者通過互聯網交流使得技術的進步不斷加快,而互聯網用戶也呈幾何級數般增長,這種進步直接帶來了媒介的進步與演替。如果將所有能夠連接上網絡的媒體都當作新媒體的話,那麼至少個人電腦、網絡電視等固定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等都可以作為新媒體。這種新媒體的崛起與媒介話語權的讓渡直接導致了影視劇在傳統媒介和新媒介上跨文化傳播效果的不平衡。新媒介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介在傳播上的固定地位和優勢,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觀眾對新鮮事物的不斷嘗試與學習,互聯網用戶正在逐漸創造紀錄。根據CNNIC的調查報告,我國網民數量已經在2019年6月突破了8.54億,其中,手機網民高達8.47億,佔網民總數的99.1%。新媒介發展所帶來的新型影視劇受眾體量相當大。

(二)媒介參與度增高

“彈幕”這種新的評論形式的出現,極大程度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性,使觀眾對跨文化影視劇的收看從以往的“看”變成了“看並評論”。這種技術使觀眾能夠真正地產生一種與媒介緊密相連的代入感,增強了觀眾和互聯網站之間的黏性。此外,彈幕也是傳播者對傳播話語權的一個主動讓渡——普通人也擁有了評論以前無處評論的影視劇的場所。彈幕的字數一般都比較少,也符合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傳播趨勢。彈幕在充分調動觀眾積極性的同時,還能打破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同一空間“場”的限制,讓跨文化影視劇的傳播真正“跨”了起來:在虛擬的空間裡,一起觀看視頻的觀眾可能相隔千萬裡,或者相隔幾年甚至十幾年。新媒介顛覆了傳統的線性傳播方式,觀眾可以在不同時間收看同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還能和當時或之前一起收看的觀眾進行交流。媒介參與度的提高帶來的嶄新觀影體驗和觀影感受讓跨文化影視劇更加容易被觀眾接受和喜愛。

(三)媒介及時性增強

技術發展帶來的媒介革新讓媒介的及時性極大程度上得到了增強。一些在境外播出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通過字幕組的翻譯與發布,通常隻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差,就能到達他國觀眾的視野中。字幕組的出現增加了媒介的時效性,能夠在給觀眾帶來第一時間觀影享受的同時,激起觀眾使用媒介的主動性,彌補了由於客觀地域時差導致的觀眾心理時差。同時,觀眾不再被動地觀看電視上播出的既定內容,而是能夠通過網絡及時地選擇性看到自己希望收看的影視劇。這種時效性也使互聯網虛擬空間中觀眾之間的交往更具可能。時效性增強后,影視劇在社交網絡上激起的裂變式傳播效果則又能對電視劇或電影的傳播形成助推,加之實時性的討論、熱點話題的營銷等,媒介的及時性就使得整個影視劇的傳播過程變得更加順暢,同時也產生了輻射面更大的傳播效果。相應地,這也讓影視劇成為一種新型的社交媒介。

(四)媒介持久性降低

然而,數字媒體在給具有跨文化特點的影視劇傳播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數字媒體對於影視劇的傳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夠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傳播效果,將電影、電視劇的影響幅度拓寬﹔另一方面,各式新媒介的興起使得世界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是一種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得到實時反饋的交互型傳播媒介,所以,信息在消費的過程中又能產生新的信息,以至於互聯網上的資源將呈現幾何級數型的增長。同時,后現代主義明顯的復制性在媒介領域也開始展現了出來:熱播影視劇在短期內擁有的關注度和話題量將會變得非常大,然而,這種“大”的背后實際上卻存在很大隱患。隨著各種信息紛紛出現,新產生的信息會逐步地覆蓋、超越前者,使得信息在媒介上存在的持久程度降低。在這種環境下,觀眾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新生事物吸引,導致注意力的轉向。媒介持久性的降低,對跨文化影視劇的深度傳播有不利影響。影視劇在播出時雖然能夠激起話題、吸引觀眾,但真正能夠對其中跨文化成分進行思考的觀眾本就不多,在這種冷思的沉澱時間還不夠長的時候,大部分觀眾的注意力又被新話題性影視劇帶走,就會導致對影視劇意義進行深度思考的時間消失,影視劇的意義深度就會被這種傳播方式削平。長此以往,不僅影視劇所應承擔的社會功能會因為媒介的傳播特性有所折扣,習慣了這種傳播方式的觀眾,可能也會逐步喪失對一些藝術和文化價值高的作品的鑒賞能力,從長遠來看是有傳播隱患的。

三、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好地運用媒介

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媒介特別是互聯網的助力。隨著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方式日新月異。對於整個傳播過程來說,觀眾不僅能夠幾乎實時地接收信息,並且能夠對信息做出一種及時與長尾的反應。交互式媒介如微博、微信的次第出現使得現實空間與娛樂空間有了一個意義層面的疊化,橫跨多重媒體平台的內容流動、多重媒體產業之間的合作讓媒體形態變得更加復合化。觀眾也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了,而是從以往的“受眾”變為了今天的動態的“傳者”。媒介互動性的增強使得參與者們擁有了自己發聲的權利,以往跨文化影視劇的傳播方式是點到面,即通過一個權威媒體對影視劇進行傳播,使其傳播效果達到或覆蓋部分觀眾群體。“觀眾”概念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轉變,觀眾往往更願意做一個傳播者和分享者,將其觀影體驗傳到互聯網上,分享給更多潛在的觀眾,甚至能夠通過這種分享而在虛擬的空間裡結交更多有著相同興趣的觀眾朋友,形成一種典型的參與式文化,主要特點包括高分享性與低准入性②。因為觀眾話語權的增強,觀眾個體作為傳播者對影視劇進行宣傳的過程,又使觀眾對影視劇傳播的參與性增強,從而促進影視劇的持續傳播,讓影視劇能夠被更多觀眾接受和認可。此外,實時的反饋機制給觀眾機會參與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各種文學作品、視頻、圖片二次創作與再生產,就是基於媒介高速發展后觀眾被賦予了話語權力的產物。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已經從國家層面的交流走向了民眾層面的溝通。然而,媒介的發展與新媒體的使用還是被資本所裹挾,跨文化影視劇“對市場及其所代表的利益最大化原則”也存在著“非個人性的、結構性的依賴”③。所以,在愈發簡單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如果隻注重傳播效果,就會使影視劇創作內容流於表面,即僅僅注意其商業傳播價值而忽視了藝術的審美、教育和社會價值。對此,應該調整對新型傳播方式的態度,既考慮到傳播的商業效應,又考慮到傳播的社會責任。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發展與各式新媒介的出現,使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變得簡單。互聯網讓觀眾逐漸變成媒介,將觀眾的現實生活與虛擬網絡空間進行了一個疊化。然而,由於監管的困難與監管權力的下放,在各國影視劇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混入一些別國文化中的糟粕。目前,民間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參與者是青少年觀眾,因此,通過美育全方位提高觀眾的甄別能力與藝術鑒賞水平也很有必要。

注釋:

①馮潔.影視媒介“次流向”對文化霸權中心的消解——以影視貿易文化軟實力為例[J].當代電影,2012(06):118-123.

②[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與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0.

③[德]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M].高建平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學博士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