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出版業應把握新基建機遇

江作蘇
2021年01月29日06:3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年度GDP悄然躍過百萬億大關的中國經濟並沒有止步,正在以新基建為更有力的支撐,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

新聞出版產業在這一輪發展中的位置何在?很多傳統媒體人多少有些茫然,因為總體來講,新基建矚目的是智慧經濟,將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實現產業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結構對稱,屬於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家基本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

媒體人習慣於把自己歸入上層建筑領域工作者,似乎與“基建”這類傳統上屬於粗放型產業的領域關系不大。因此,面對新基建主動作為的動能在哪裡,媒體人需要一定的觀念更新。

首先,人作為核心,在新基建中具有不易的地位。而人的作用發揮,依靠的是信息的產生、傳輸、加工和振蕩。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是無感情色彩的電子信號在起作用,人性化的信息也發揮著手段與目的的雙重作用。這給新聞出版業開辟了無限廣闊的新領域,可以在空間與時間的延伸中實現無限的量能轉換,帶來新聞出版信息需求的指數級增長。畢竟,服務於人是一切產業發展的目的,信息服務概莫能外。

其次,技術進步的特性,可以用“低延時、高保真、全時空、多感官”來概括,這種進步帶來的外部性,有力推動了全社會傳播環境質量的總體提升,受益的將是新聞出版產業。原先需要耗費巨資去自建的傳播渠道與實現手段,隨著新基建項目的完善,渠道與手段都成為了高效公共資源,夢寐以求的低成本、高效率手段,成為了普通賦能,這對新聞出版人擺脫生產和再生產中的經濟壓力,從而集中於創意、創作、創新,是一個絕好的環境。

此外,新基建的縱深發展,會把互聯網的生態,從無生命的“物”聯網,活化為一個活的“身”聯網——凡有人的生命活躍之所,都有動態信息伴隨服務於他(她),而他(她)也以動態信息服務於人。這種活躍的媒介生態,是理想的創業創新環境。

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公共資源,它的開放性是空前的,新聞出版人理所當然要成為運用它的主人之一。

豐富的實踐性伴隨著新基建的進程,誰實踐誰受益,而且這種受益實現的路徑往往是非傳統的。所謂不對稱性,經常在產業跳躍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例如,許多基層的新聞出版單位,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爆款的多媒體作品,過去講瀏覽量10萬+很了不起,現在千萬、上億乃至幾億也不算稀奇,這靠的並不是媒體人的單打獨斗,而是從你手中的多種電子工具,到高效傳輸渠道所仰賴的算法分發,再到接收者的高質量移動端口,高技術串連起了一個信息閉環,在這個閉環的多個節點上,人們都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

需求會拉動生產,這是一個朴素的經濟學原理。現在的態勢是,各個產業部類都在爭搭新基建的快車,過去不可思議的事情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做手術等。在這一輪依托新基建開展的產業革命浪潮中,產業跨界不是新聞,不跨界才是新聞。對以知識生產和傳播為職業的媒體人來說,大膽地跨界發展是不二的選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