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节 我们依然在路上(图)--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今天记者节 我们依然在路上(图)

2012年11月08日08:11    来源:山西晚报    手机看新闻

  今天,是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这是个不休息的节日,这一天,我们依然在路上。

  有句话是对记者这一行业最好的注解,“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有人说,记者只是“记录的人”而已。的确,我们或拿着笔,或扛着笨重的相机,整日奔走,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视野范围所不能及的事件和世界。在新闻之内,我们早已遗忘自己。

  正因为如此,当你为一篇篇报道而感动时,为一幅幅图片而赞叹时,请允许我们在这个节日里,把镜头对准山西晚报新闻人。

  热线记者李永江

  新闻是“跑”出来的

  车祸、火灾、事故……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的意外,而晚报的热线记者总是在现场。

  11月6日7时30分,李永江已经来到单位,在附近准备吃点早餐。屁股还没坐热,手机就嘀嘀地响起来,“有料了!”这料是读者给晚报的新闻报料,这不,省城青年路上十几辆汽车被划了。早饭是顾不上吃了,拎起俩包子,李永江匆匆起身,往出事地点赶。

  赶到地点之后,麻烦事又来了,怎么也联系不到报料的读者。当时读者只是简单地说了青年路,却没说具体地点。遛了两圈也没找到,李永江却直说,“没事没事”。他告诉记者,对于热线记者来说,白跑是常有的事,可即使如此,只要接到线索他还是要往现场赶。

  这时候,手机又响了。刘家堡乡政府门前有辆半挂车,竟然撞上了路边的民房。采访突发事件,就是要“快”,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就能获取到更多信息。一旦晚了,很多现场就没了。不敢耽搁,李永江又动身赶往出事地点。

  一路上,李永江的手机不停地响,全都是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只要拨打晚报热线电话4286666,所有的读者和市民都有可能是晚报的线人。有些线索因为分身乏术,李永江便交给同事跟进。一上午时间,光电话他就打了30多个。

  好容易来到出事地点,李永江只说了一句“现场还在”,赶紧拿出相机拍下现场的情况。紧接着,又采访肇事司机和屋主。不过光采访他们可不行,要想还原事故发生的瞬间,还得寻找目击者,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

  等全部采访结束回到单位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回来的路上,他还顺道去亲贤街采访了昨天一篇报道的后续情况。在这样的忙碌中,一上午时间过得飞快。从接到线索到赶往现场,除了在车上,他几乎都是一路小跑着,只是为了快点、更快点。“没办法,这热线新闻啊都是这么跑出来的!”吃饭的时候,李永江还不忘跟记者说着今天的采访。下午,还有更多的新闻现场等着他。

  摄影记者寇宁

  只为留下精彩瞬间

  11月6日8点33分,北风中透着浓浓寒意,摄影记者寇宁正开着车在太原街头转悠。上午10点,他要去省文联采访一次画展。“早点出发,说不定有什么好新闻。”他说。

  开着车,聊着当天的新闻,寇宁时刻盯着马路两边的情况。“有火!”车行驶到老军营附近时,他突然说。打转向灯,减速,停车,他拿起相机,推开车门就往马路对面跑。路边的一个工地上,几个工人在一个废油桶里点着木料取暖,火苗跳跃,烟雾缭绕。

  找到合适的角度,寇宁立刻拿出相机开始拍摄。很快,在火旁取暖的工人看到有人拍照就离开了。不过画面已经被寇宁记录在了相机里,他举起手做了个“OK”的手势。“摄影记者就得手疾眼快,才能拍到最出彩的决定性瞬间。”

  快上滨河东路时,又遇到一名环卫工点着垃圾取暖,他同样用相机定格了这幅画面。“在路边点火取暖,很危险,但是用这种方式取暖的人又都是工作最冷、最辛苦的人,拍这些画面不仅是要提醒注意安全隐患,也是要让大家关注这些工作在严寒中的人。”寇宁说,摄影报道就是用镜头讲述新闻故事,要让画面里透着人情味儿。

  把车停在劲松路,步行走到省文联,既是为了好停车,也是为了再拍些马路新闻。几百米的路上,寇宁又拍到一张保洁员清洁公共自行车桩点的新闻。“时刻准备着拿出相机拍照,就是我们摄影记者工作的状态。”寇宁的女儿还不到两岁,即便是带着孩子出去玩,他也要背着相机。

  到达省文联,距离开展还有半个小时。寇宁向工作人员了解画展情况,熟悉现场环境。10点,画展正式开始,各个媒体记者追着画家猛拍时,寇宁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拍下了观展群众用手机记录画展的画面。“参加活动要比别人早到,比别人晚走,用与他人不一样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寇宁说。

  在寇宁拍摄画展时,记者抓拍到了他采访时的状态。从事摄影记者8年,寇宁拍了无数照片,但是别人拍他的片子很少。很少人知道,在那些精彩瞬间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视频记者李婷

  多媒体就得多费力

  扛起摄像机、拿上话筒,李婷又一次出发了。

  开始采访前,她还是习惯性地纠正采访对象的说法:扛摄像机的不一定都是电视台的,山西晚报也有视频记者。

  最近李婷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关于山西民间美食的视频主题片。11月6日上午9点,李婷又约好了省城一家酒店的厨师,拿起摄像机一路小跑出了报社大门,坐上出租车还不忘给自己补个妆。“没办法,有时候还要客串出镜主持,不能太丢人呀!”

  半个小时之后,李婷准时出现在餐厅门前,确定流程、通知注意事项、安排拍摄角度……忙碌的拍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原先也是一个门外汉,摸照相机都很少,现在摄像、后期制作、配音已经驾轻就熟了!”李婷说,现在平面媒体已经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报社也在培养更多的“多媒体”记者。常常扛着摄像机出现场,李婷和不少电视台的同行成了朋友,“电视台几个专业人员的活,山西晚报记者一个人全干了!”同行之间的夸奖,李婷听了都忍不住偷偷笑出来。

  下午,李婷开始另一项任务:联系商家组织网友线上线下活动。为了让网友更多地关注山西晚报多媒体,李婷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期关于“公共自行车”的主题视频。尽管最终呈现出的只有短短5分钟,但却耗费了李婷三个月的时间。“从开建到启动,再到投入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第一手的视频资料,这些长达120多分钟的资料连电视台的同行们都眼红呀!”

  下午17时,李婷回到办公室,开始制作上午拍摄的视频。后期制作、客串配音……李婷忙得不亦乐乎。

  两个小时之后,视频短片制作完成,但李婷还不能回家,因为山西晚报的微博还需要她“梳理”……

  夜班编辑张丽

  把青春奉献给长夜

  11月5日下午4点,夜班编辑张丽出现在报社的考勤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打卡到下午6点半的这段时间,她浏览当日的报纸,和同事探讨工作中的问题。夜幕悄悄降临,时钟指向6点半,张丽拿起笔记本去参加部门的小型碰头会,领取当天的任务,6点40分下楼去吃晚饭,7点钟她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工。

  编辑主要的工作是精编记者稿件、制题、组版,让报纸的每个版面看着内容丰富,样式活泼且没有错误。这一切,张丽已经默默地干了6年。这天她编辑的是“太原城事”版,包括头条新闻的处理,新闻图片的调配,包括当日的重点稿件“太原和平南路全线通车”的位置摆放,都需要认真思考。晚上12点,张丽把组好的版面初校样送到校对组,校完修改后再送校对二校,然后送美编室调整版面,再送夜班主任、夜班老总审核后,送至校对组,至此,工作全部结束,时针指向6日凌晨1点半。坐上单位的接送车回到家,已经是凌晨2点,简单洗漱之后赶紧入睡,一觉醒来已近中午,吃过午饭就开始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周而复始。

  张丽下班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睡一觉,她说:“我们的工作节奏和平常人正好相反,每天晚上10点以后是一天最清醒的时间段,而早上到中午却是在沉睡中度过的。”张丽的爱人也在晚报工作,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可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很难聚在一起上班和回家。

  张丽的孩子仅有一岁多,休完产假后不得已把孩子放在婆婆家,每天只有午饭后能挤出一点时间匆匆去看上孩子一眼,午饭后到下午上班前是她最紧张、最宝贵的时间段。前段时间,孩子发烧难受,可夜班一个萝卜一个坑,无奈,只好让婆婆照看孩子,她强忍着无法形容的心情,还是毅然坚持上班。“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会坚持下去,对家庭,对父母,只能是在我每周休息的那一天,去尽量回报他们。”采写:记者 杨晶 岳威 王也 吴学强 摄影:记者 寇宁 王也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