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曹斯:记者工作神圣 应有虔敬之心和客观谨慎态度

2013年04月17日09:26    来源:中国记协网    手机看新闻

16日,“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会在京举行。图为南方日报记者曹斯发言。高国全 摄

4月16日上午9:00,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结合湖北新闻界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在中国记协二楼新闻发布厅举办“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会。会议就新时期增强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丰富内涵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并邀请部分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共同发起“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倡议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曹斯】刚刚听了这么多老师的发言我感触很深,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湖北日报老前辈在来信中所提出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很值得我们思考。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然而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我们的心态和认识确实可能存在偏差,比如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抱有“看客心态”,或只揭丑揭黑,不找解药,空有呻吟,而缺乏建设性。想错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偏差。我深感,握着笔的我们责任重大。接下来,请允许我想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些体会。

去年,我有幸参与了报社的几个大策划,其中一个是《山乡好人廖乐年》。廖老师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客属华人,今年67岁,在梅州山村义教十年、免费教英语、义务帮村民致富。作为一个马来西亚的普通退休教师,他先后募集投入了资金200多万元,故事感人至深。

巧的是,廖老师所在的小乡村恰好是我母亲的家乡。2010年,他的英文学校翠轩公祠小有规模,说起他的乡亲越来越多,事情也传到了广州。我趁着国庆回乡的机会走访,随后和同事们一起关注了他3年,期间,总编辑、编委带队进村“走转改”,我后来还作为采访小组的一员,驻村8天,与廖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同吃住,记录一言一行,进行深入心灵的对话,最终,我们以最豪华的阵容推出报道——包括长篇人物通讯、评论和报网互动等,前后历时一个月,在国内外影响广泛,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其中,马来西亚第一大报星洲日报的官网——星洲网还决定将廖老师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向海外读者传播。更难得的是,很多人拿着报纸找到了廖老师所在的梅州大埔长教村,成为翠轩公祠的志愿者。坦白说,我过去没想过当记者能辐射出这样强大的能量,短短一个月,我们的影响力“势能”转化为热心人的行动“动能”,一下涌现出更多“廖乐年”。所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能成为记录者、建设者是幸运的。也正因如此,每当提笔,我们都要想清楚,究竟需要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才能更好传递能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带着思考,我又写了一个系列报道:医院蹲点记。去年,频发的医患纠纷、砍医事件充斥媒体。作为跑线记者的我几乎每天到医院采访,了解医院的真实生态,也意识到这和媒体有些报道、患者认识是有出入的。我想做点什么,希望帮助解开这个越打越紧的“医患结”。我走进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室、手术室、ICU、妇产科等历经人满为患、死生一线,嗅到快节奏摩擦出的火药味,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

比如,患者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可在没公开身份的情况下,我在急诊呆了不到20分钟,就看到一名患者因等得不耐烦对分诊护士恶言相向,而在旁观者看来,这个护士并没有任何工作失误;我来到不到2平方米的休息室,一张陈旧的沙发,一个饮水机,一个置物架,堆满东西,让人压抑,而那竟是医护人员在工作间隙唯一能喘口气的地方。从策划到操作,成文再到发稿,前后经历了大半年,这些来自医疗一线的一手材料也因此被认为是可供医患参考的鲜活样本,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位学者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新闻媒体是社会现象的“放大镜”,是社会舆论的“扩音机”,当中国的记者,是份神圣的工作,我们应有虔敬之心,客观谨慎的态度,科学对待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共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谢谢。

来源:中国记协网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