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需要
如果你没有拥有一部手机,很有可能别人会觉得你“out”了,觉得你不是现代人,甚至一些小学生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手机是人们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慰藉人们的心灵鸡汤。有的人买手机是为获得社会认同感,比如追逐“爱疯”iPhone等高端智能机;有的是为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比如听音乐,斗地主;有的为满足自己的爱好,比如看电子小说,网络购物;还有的为消磨闲暇时光等等。现代人与手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有的人甚至将手机形容为现代人的“人造器官”,就是说有“手机依赖症”的人找不着手机就会像摘掉“器官”一样难受,进而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符合技术发展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即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年轻人喜欢追逐个性,自我意识强,喜欢受到重视。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希望通过自己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来凸显自己,有的甚至把手机当作一种时尚“炫耀品”,以频繁更换各种手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还有的不止拥有一部手机。时尚能够激发人们的敏感神经,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潜在满足感。首先是追求手机品牌,放眼手机市场,畅销手机品牌当属苹果、三星、诺基亚、HTC以及小米等等。三星定位“高端时尚”赢得了时尚消费者的喜爱。其次是外观时尚,近年来,iphone等智能手机席卷手机市场,直板,翻盖,滑盖等笨重的手机逐渐被智能触摸屏手机取代。精妙设计,种类繁多的手机外壳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况且一位智能手机用户可能不止拥有一个手机外壳。然后是追求功能齐全,如电子书、手机音乐(彩铃)、手机游戏、腾讯QQ、微博、微信等,这些对年轻人来说是手机必备功能。
程振凯所说:“它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手段,其传播技术打破了用户之间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经过人与机和机与人的循环往复的沟通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交流环境,使其更加迅速地超越时空,到达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也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5]”人们在“拟态环境”中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简单来说,手机是一种“全媒体”,也是一种“私媒”,受众的个性越来越能通过手机凸显出来,一般来说“机如其人”。总之,手机媒体对人的个性解放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 宁妮娅.大众传播语境下手机媒体受众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垠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怀春.新媒介时代受众对媒介依赖的变化[J].现代传播,2009(2).
[5] 程振凯.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